起底三一式商战逻辑 中联首度回应“独白”门

分享到:
点击量: 190523

6月27日,在沉默和隐忍了近7个月后,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接受媒体采访,首度回应三一重工的一系列舆论诘责。

“我们希望用事实来说话。”孙昌军说。中联重科独董启动独立调查后,第三方法律团队用了6个多月,中联重科就等了6个多月。

中联重科遭遇“三一”式攻击

6月17日,中联重科发布的独董调查报告,澄清了这样一些基本事实:

2009年,中联重科没有炮制所谓“间谍门”。中联重科实际上不光是遭到了竞争对手的商业间谍攻击,还被扣上了导演“无间道”罪名。

2012年11月,非法获取中联数据的“间谍”被抓获后,舆论却攻击中联裹挟司法机关打压三一,攻击点是办案的公安机关不符合司法管辖规定:“我偷没偷先不说,你谁来抓是个大问题。”中联重科的独董调查报告,专门证明了汉寿县公安局司法管辖符合规定。

至于三一梁稳根之子梁在中被绑架案,三一没有证据证明是中联重科所为,但却要中联重科证明此事与自己无关——逼你自证清白。这就已经足够了,无论你说什么,都会引来疑虑的目光。

类似的舆论陷阱还有行贿门,海关门等。如果说《独白》一文为三一出走长沙营造了一个遭遇“间谍、绑架、阴谋、诽谤令300亿元融资告吹”的恶劣环境,并一度获得了公众的同情的话,中联重科则实际上承担了“构陷,泼诬,黑白通吃”等种种指责,被描绘成了一个除了**贩毒外,绑架勒索无恶不作的恶徒。

对这种“三一式”舆论攻击,中联重科董事长助理高辉在微博上无奈地总结了这么一套逻辑:

有人说他在搞行贿,他说你揭发有问题;

你告他别玩间谍计,他说你告官没规矩;

你说海关查案与我无关,他说你证明绑架案给我看看;

你呼吁公平竞争要讲规则,他一篇独白恨别长沙;

独董调查结果公布,轻飘飘一句公信不足;

媒体问他是否持股,他反说你又违规披露……

中联重科的这种无奈和憋屈可以理解。事实上,半年多来,面对竞争对手的舆论攻击,中联重科除了发布两个声明(公告)之外,在应对上几乎是无所作为。有媒体说“两家企业在打口水仗”,其实不过是“三一重工一家在唱独角戏”。该公司各个领导,以具名或不具名的方式,或接受采访、或透露消息,吊足媒体胃口,完全主导局面。

相比于面三一的长袖善舞,中联重科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中。孙昌军说,“中联很多管理层都是搞工程机械的,我们不善于跟媒体打交道,在这方面,还不如一个小学生。”

三一拥有“舆论战”基因

三一确实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企业,并因此受益良多。在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案中,“不会打字”的向文波连发20多篇博客,擎着民族主义的大旗,不但一举成就了业内意见**的名头,还成功地阻止了凯雷并购徐工,客观上遏制了徐工的改制,三一重工借势成为行业龙头。

在与中联重科的竞争中,三一“舆论战”的基因也积极发力。原本不为普通公众所了解的工程机械行业,突然成了媒体上*常见的常客。伴随着一个个热点频出,三一与中联重科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中联重科品牌受损,股价下跌。中联重科一位高管纳闷地说:我们是搞实业的,怎么现在就尽打口水仗了?

三一为什么要发动舆论战呢?分析人士指出,前几年三一搞“多元化”动作过猛,扩张步子过大。其“汽车项目”、“风电项目”、“房地产项目”要么失败,要么进展情况不理想。加之其2011年H股融资33亿美元方案受挫,使三一在实施既定的扩张步伐时,深感资金链紧张。

在经营业绩滑坡的刺激下,三一近来的应对动作开始“变形”。包括非法窃取其他企业商业秘密,搞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甚至对竞争对手采取“八卦化”、“妖魔化”的方式转移公众注意力,乃至借“起诉美国总统”疑似炒作“风电概念”等等,已经与一个上市公司的行为规范不大相称。

还原一下具体背景还会发现,2012年10月,《独白》之前,三一重工正处在一个备受质疑的环境中。数据显示,9月份,作为三一重工主营业务之一的混凝土机械的龙头产品降幅环比高达94%,可能导致三一重工主营收入出现断崖式下滑。

2012年11月,又传来涉嫌窃取中联重科商业秘密的三一“间谍”被警方拘留的消息。此外,***期间,梁稳根可能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传言未能兑现,三一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危机。

三一三招“暗度陈仓”

这时候,深谙舆论之道的三一,精巧地连出了三招。

**招:移花接木。11月22日,《潇湘晨报》首先报道三一搬迁消息。6天后,网媒跟进报道,揭出“三一重工迁都背后真隐情,间谍门事件成总部搬迁导火索。”但在这里,间谍门已不再是三一员工涉嫌窃密,而已演变成中联重科裹挟公安机关,对三一进行打压了——三一开始以被害者的形象出现。此之谓移花接木。

**招,指鹿为马。11月29日,《环球企业家》署名为岳淼的记者,推出了影响巨大的封面文章《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在这篇报道中,用“让中国*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被逼出走长沙”这样的定语,对三一的舆论形象,进行了颠倒黑白的镜像转换。真正是“指鹿为马”。

第三招,暗度陈仓。12月1日,三一发布澄清公告,将搬迁理由基本锁定“规避同城恶性竞争”。以“中联逼走三一”为噱头的商战热点,悄然转移了此前的危机,“实现了瞒天过海,暗度陈仓的目的。

《独白》发表后,中联重科一下被打懵了,6个多月来,企业被打上“涉黑”标签,在舆论异样的眼光中被几度妖魔化,不仅品牌受损,股价下跌,连自己的员工都因压抑和委屈,对企业产生了不理解。今年一季度,中联重科的销售情况不是很好,与此也有莫大关系。

而三一却以“被伤害者”的悲情形象,为“迁都”北上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在这个理由下,三一无论是向地方政府施压,还是借机裁员“优化”业绩和账目,就都有了充足的空间。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证实,证监会有关领导对此有过批评:“某**的机械类公司声称搬迁北京,硬是把折旧费用、把坏账准备、几十亿的应收账款往下降,业绩就出来了,5万人裁人1/3。”国信证券、国泰君安的研报也证明了这个问题。2012年,三一重工因会计变更坏账计提比例增加净利润4.1亿元,占净利比例7%;人员优化后总人数从5万下降到3.5万。

独董调查的结果,让中联重科松了一口气。孙昌军说。“我们很希望能让社会公众,让投资者和客户们知道,中联重科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但我们不想卷入口水仗,我们希望用事实来说话,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还我们一个清白。”

但长达六个月的时间的缄默,既给了对手足够多的时间,也令中联的中小投资者和股民蒙受了损失。对四位独董花了整整半年取得的这份报告,三一一句轻飘飘的缺乏“独立性”,就将相关内容打了太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市场环境仍的不正常。单靠舆论监督和上司公司自己来维护市场秩序,缺乏足够的力度,政府监管和法律保障不可或缺。

同行竞争在所难免,但采取怎样的手段却有待商榷。一味的舆论攻击既不能做大市场蛋糕,也很难从对手口里夺食,绝非***企业所为。因为,真相可能迟到,但却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