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录取通知书中夹带这卡、那卡并非湖北开创,上海、江浙等地也早有先例。从商业推销的角度,这一招的确是“高”:针对性强、信息有效传播,且目标群体巨大。从法律上讲,只要学校声明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这些卡,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制消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如果学生都用上了指定的电话号码,学校发通知、发信息也更加方便。
但这真的是多赢的好事吗?从学生及家长的质疑就可看出,这一行为让大学的书香染上了重重的铜臭味,让大众难以接受。而此前爆出类似“夹带”事件的南开、同济等大学总是急着撇清:这些“夹带”是别人放进去的,与我无关。这是否也说明,大学本身也应羞于与“夹带”为伍呢?
大学,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片净土;在充满憧憬的新生眼里,更是如此。大学之所以让人仰望,不仅仅在于其学问之广博,更在于其操守之清高。这“清高”并不是与世隔绝,人人不提“阿堵物”,而是意味着一种淡定的价值追求,意味着在商业社会里坚守着精神高地。可是,让推销夹进录取通知书,却让人感觉,商业气息早已渗入大学*细小的毛孔,这无疑和大学的形象太不相称。
大学,更是教书育人之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同样可以说,大学的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给新生的**印象,也可算是大学给新生上的“**堂课”。当大学决定发出夹带着浓浓推销气息的大学通知书时,是否应该想想,这将对新生施加怎样的影响?是教他们早点适应某种所谓的“潜规则”,还是教他们早点破除对大学的美丽幻想?
面对物欲,大学应该爱惜羽毛。诸如“捆绑销售”之事,还是不要再发生了。上海明精防腐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新闻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