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际上对智能电网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苗新认为,国际上正在形成发展智能电网的三极态势,即美加、欧洲和中印三种发展类型。中国,正在贡献出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抛弃“*后一千米”思维
电网是世界上*为复杂的人造系统,信息海量、控制复杂,这也决定了在不同国情下,各国发展智能电网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同。
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指出,西方国家的电网架构趋于稳定、成熟,现在侧重于智能配电网,而我国输电网还需加强。美、英等国天然气发电蔚然成风,中国目前却受制于燃料短缺。欧洲和日本大力发展家庭太阳能发电装置,在中国,这种装置可能更多安装在西部沙漠地区。
再看中国,2020年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6亿千瓦,煤、水、风等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布局很不平衡,这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大规模集中开发、远距离外送电之路,这需要输电网的保障。
聚思中国智能电网执行总监陈文龙认为,智能电网应当是涵盖整个发输配供用各个环节的,绝非仅仅与客户相连的“*后一千米”。每个国家发展计划宏大的智能电网,应该选取适合自身的应用模块。中国的输电网发展较快,因此我国的智能电网研究应关注这一领域,并非只专注于配电网。
从电力市场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力市场目前仅存在于发电和输电之间,尚形成不了以电价为反馈信号的电网与客户的互动机制,配电和客户侧难以单纯形成有效的智能电网。这和电力工业成熟度紧密相关。
2002年,美国电科院开展了世界上**个智能电网框架研究项目,当时配电和客户侧是其研究重点。然而,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孙宏斌指出,2008年,*早提出智能电网的美国电科院开始将智能电网的提法向输电侧转移。
“强壮”和“聪明”集于一身
“智能虽然讲的是整个电网的优美表现,但是,其主体是电网,电网首先需要坚强。我国正在实施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就是要解决‘坚强’的一次电网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张伯明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