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缠绕垫片|石墨盘根|廊坊大城县化工有限公司
新增产品
|
公司简介
注册时间:
2008-05-19
联系人:
电话:
Email:
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目录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资料下载
成功案例
人才招聘
荣誉证书
联系我们
产品目录
石墨盘根
四氟盘根
碳纤维盘根
石墨填料
膨体四氟密封带
金属缠绕垫片
金属石墨缠绕垫片
四氟缠绕垫片
金属齿型垫片
高水基盘根
芳纶盘根
石棉盘根
四氟弹性带
聚四氟乙烯割裂丝盘根
柔性石墨填料环
无尘石棉绳
黑四氟盘根
高压石棉盘根
油浸棉纱盘根
四氟生料带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论企业生存自然观
论企业生存自然观
博锐管理在线
2006年9月25日 作者:
邓正红
页 码
[第 1页]
自然,即自然界。在社会形成之前就已有之,如森林、山川、河流、矿藏、土地等,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类存在的客观前提,也是人类生存的生活资料来源和生产资料来源之所在。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活动介入与否,自然界的根本特性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形成之初,人与自然几乎浑然一体,人类依自然环境而生存,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必然引起人类栖息地的改变,正如游牧民族的不断变迁一样。自然界既为人类提供一些现成的生活食品,又为人类提供生产工具(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还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人类离不开自然,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方可生存。自然的存在状况及其客观性,就成了管理者**大戒律,人类对自然所发出的行为,就必然得到相应的回报。随着社会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各种能力也不断增强,由依赖于自然变为自然的积极的改造者。人类不再是只顺从于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物品,而是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还可以根据自然界的特性,创造出人工自然,正如��天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水族馆、动物园等。
然而,人在自然界面前变成了积极的实践者、改造者,并不等于说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当今时代,人类似乎无所不能,可以上天入地,可以去太空、别的星球探险,亦可以入海开采石油,自然似乎变成了人类的(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玩物”。但是,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条永不可更改的规律:自然界的客观性。就是说,无论到了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自然界依旧是客观的,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特性,人们可以利用它、改造它,但只是改变它的形状、某些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它的规律性和根本特性不能任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否则,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自然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地域或生态等境况。自然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地区的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对于企业来说,自然环境是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所指的主要就是自然环境。组织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可能获得的交通运输条件、通信条件、
人力资源
条件、政策优惠条件等,从而影响组织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运行成本、人员(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素质、信息获取、社会负担等。气候条件对那些受气候影响较大的组织如旅游企业、空调生产企业、农牧场等尤其重要,良好的气候条件可以为这些组织提供机会,恶劣的气候条件则可对其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资源状况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如矿藏、水资源、林木资源、水生资源等的数量和质量,这是所有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自然环境对企业的影响首要的是表现为企业生产条件的优越与否。位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可以降低企业的各种运输费用,反之,位于偏远山区或交通不便地区,会遇到运输的多种困难,增加运营费用、降低投资效益。位于协作方便、生产和生产性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地区,就可节约大量的相关费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投资效益,反之则相反。同时,企业与各种资源在位置上有距离远近的差别。
当今时代,全球环境资源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节能型社会,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国情的需要。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的是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循(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环机制,为绿色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种良性循环机制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绿色经济,企业是关键。用绿色经济学指导企业行为,就是推动企业形成清洁集约的生产方式,创造绿色产品,节约资源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绿色经济学使企业将绿色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应用到自身的发展中,并在实践中探讨其内涵及实现途径。
绿色经济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它要求企业在日常生活经营活动中始终贯彻绿色宗旨,并在这种绿色竞争机制下,通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节约资源,保持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通过持续的生产能力来发展绿色技术,积累绿色资本,承担绿色成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绿色经济要求
企业文化
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企业文化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研究(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样重要。因此,企业要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这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环境危机首先爆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经济增长等于一切,“先污染后治理”是这一时期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当生态环境危机**爆发并严重影响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时,环境治(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理思路才开始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即从末端治理变为源头预防,清洁生产应时而生。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环境无害化技术”,被通称为“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与清洁能源的工艺、技术、产品。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概念。之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环境友好企业”等概念相继出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革新传统技术体系,进行一场综合的环境**。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开始**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2004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大化发(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地发展。就我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经济和环境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小化,并将这种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念方面,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如节水、节地、节能等,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伦理层次。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同时,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成本,解决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在文化方面,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活质量、生活内涵、生活意义的幸福指数,有很强的道德文化传承价值。
如何在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持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清洁环境,这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是企业的责任。中国石化60%的企业处于严重缺水地区,而生产发展又必须要水,于是,节水成为一个无法回避(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的话题。在没有水资源增量来源的条件下,做好节水减排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条重要途径;开发和采用先进、可靠、经济适用的污水回用技术成为企业、城市的迫切需求。1996年以来,中国石化已经有53套装置和3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示范验收,减少污水排放量600多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污水也是资源”新观念的树立给中国石化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在生产经营规模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取水量不断减少,“十五”期间,万元产值的取水量由42.84立方米下降到15.9立方米。“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创造无限的水循环”,这不仅仅应当是一个企业的理念,更应当成为更多的企业在生产中、更多的人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因为,只有当有限的资源得到无限循环利用时,才能成为无限多的资源,从而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
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工业用水的重点行业,取水量占国内工业取水量的5%,同时也是工业节水的重点行业。在“十五”期间,中国石化工在生产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新水取用量不断减少,总体上实现了增产减水。“十五”期间,中国石化累计节水18.55亿立方米;万元产值取水量由42.84立方米下降到(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15.9立方米;加工吨原油取水量由2.04立方米下降到1.08立方米;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由87%提高到95%。而同期中国石化的原油产量增长5.4%,天然气产量提高60%,炼油综合能力增长27.8%。
中国石化在工业节水方面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建立规范化的工业用水和节水管理体系。1997年,中国石化及时提出了创造节水型企业的目标,并于1999年重新修订颁布了《工业水管理制度》,调整了管理指标,推广了一批节水工艺和技术。2002年,再一次对有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增加了油气勘探开发用水管理的内容,突出了节水管理。1996年以来,中国石化已经有53套装置和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示范验收。通过源头控制,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量600多万吨,占示范单位排水总量的16%左右。二是努力做好建设项目的节水工作。2002年8月起,中国石化所有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增列了“节水篇(章)”,论述建设单位用水现状、需要采取的改进措施和节水项目,新建项目采用的节水措施和节水水平。三是开发节水技术,积(本文来自博锐邓正红专栏)极推行清洁生产新工艺。多年来,中国石化在开发大型、高效循环水冷却塔的设计技术和运行技术,用达标污水替代新水用于循环水补充技术,提高循环水浓缩倍数的高效缓蚀阻垢剂技术及运行技术,采油污水回注技术和开发新型节水设备及仪器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四是积极开展工业水平衡测试,摸清家底,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落实节水措施。中国石化各企业根据总部颁发的《工业水平衡测试导则》,积极开展水平衡测试,查找漏失点和用水浪费部位,有针对性地提出节水措施,取得了成效。如高桥石化炼油厂在水平衡测试过程中,通过对供水系统检漏、补漏,每年减少取水量180万吨,占当年取水量的20%以上。
上一篇:
污水也是资源
下一篇:
朗盛--**开创绿色生活
若网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