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当光学显微镜达到了分辨本领的极限时,为了达到满足人们观测微观世界的渴望时,促成了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观测微小物体的历史,是从扩大镜开始的,然后进入显微镜时代。
光学显微镜的构思是:直接观测物体扩大后的像,以代替用扩大镜观测物体本身。因此需要有两块透镜组合起来。
**块透镜,产生物体的扩大像,称为物像;**块透镜,采用与**块同类型的扩大镜,去看**块透镜扩大后的像,称为目镜。光学显微镜的进步,正在于这二块透镜的组合。由于映入人眼的物体像是这二块透镜扩大率之积,因而大幅度提高了扩大能力。但如果想提高扩大率,就需要增加透镜的数目,那麽,将会遇到扩大后像的畸变、弯曲、…….等称为像差问题。
完全消除像差办不到,但依靠近代的技术水平有可能使像差保持到很小的值。例如,现代较好的光学显微镜可达到1000—1500倍。但这个扩大率已是光学显微镜扩大本领的极限。这个结论是埃贝、海仑霍尔茨等人在十九世纪中叶通过研究而获得的。
埃贝等从理论证明:光学显微镜 分辨本领界限的因素是——光线的波长,因为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来看物体的,为了要看到物体,物体的尺寸必须大于光的波长,这就是光学显微镜所以会有极限的原因,也称为光的衍射效应的影响,是无法克服的极限,这个极限在200毫微米左右。
说明:首先:人眼分辨本领大致为0.1毫米,即指两点如分开0.1毫米左右,一般可清晰分辨。有效扩大率=人眼分辨本领值显微镜/分辨本领值。
若设显微镜分辨本领值为200毫微米(200×10-9),则有效扩大率=0.1×10-3米/200×10-3×10-6米=500倍
通常把前面定义的有效扩大率再提高一至二倍,可使操作更清晰。如扩大1000—1500倍,则分辨本领为0.1毫米的肉眼,观测0.2—0.3毫米相距的微米粒子径像会毫不吃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