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康医学
新增产品 | 公司简介
注册时间:2008-11-14
联系人:
电话:
Email:
首页 公司简介 产品目录 公司新闻 技术文章 资料下载 成功案例 人才招聘 荣誉证书 联系我们

产品目录

中医四诊仪
中医教学系统模型
中医脉象仪
中医脉象仪器设备
中医推拿仪器设备
推拿手法测定仪
针灸铜人模型大全
人体针灸模型
针灸铜人
人体呼吸模型系列
仿古针灸铜人
真铜全铜针灸铜人
中医挂图
人物
中医国画
中医与道教
中医书法
草药炮制图
经典通用图
传统中医模型及器具
传统中医器具
针灸铜人及铜质汉白玉名医像
中医文化摆件、**系列
中医诊疗保健康复理疗器材设备
大型中医诊疗设备
针灸器材设备及家用保健用品
艾灸温灸磁疗蜡疗器材设备
康复理疗器材设备
康复运动类配套用品
中医辅助器具及耗材用品
中医模型类及教学仪器设备系列
多煤体电动模型及教学仪器设备
铜色人体针灸模型
真铜全铜人体针灸模型
木质及泥质针灸模型
PVC材质、璃钢树脂材质模型
人体骨骼及躯干模型
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
针刺手法针疗仪
首页 >>> 技术文章 >

技术文章

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生平】

王惟一(约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载其传,宋代有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点击看大图

 

王惟一像
出自《中国历代名医图传》
 

【佚事】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而那时的针灸医书,由于辗转传抄,对人体全身的经络、俞穴部位和名称,脱简错讹、疏漏之处很严重,用以指导临床时往往出现不应有的事故,所以针灸医籍亟待整理。天圣初年(1023年),朝廷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医官院任职的王惟一去完成。

王惟一精于《内经》、《难经》中的针灸理论,广泛收集各家对针灸医学的见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穴腧都数》一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新铸铜人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正统石刻拓片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为了使穴位固定,不致再出现错误混乱,同时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图有文,并与铜人一起陈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便于人们学习和研究,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

【学术成就】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元刊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

《新刊补注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清末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刻金大定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由于该书要作为官方标准公布于世,故对历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证。王氏在总结腧穴的基础上,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书中详述各个针灸穴位间的距离长短,针刺的深浅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项,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结合前人及本人的经验,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功用,进一步完善了经穴主治理论,增强了腧穴的临证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较早的医籍相比,在腧穴主治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原书共为三卷,现早已亡佚。公元1186年,有人对此书几经增删后,改编成为五卷,更名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如今所见即为此本。

王惟一创制铜人也是对针灸学术发展的又一大突出的贡献。王惟一所设计的铜人,在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等方面,不仅科学性强,而且工艺水平相当高。他选择了精制的铜,铸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体,里面装有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每个穴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或提问何病症该针何穴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不对,就刺不进去。后人受他的启发,也作过不少铜人。铜人的铸造,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对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代针灸学家所推崇,及至现代仍有突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生平】

王惟一(约公元987~1067年)又名王惟德,正史未载其传,宋代有名针灸医家。宋仁宗时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熟悉方药针灸。
 

点击看大图

 

王惟一像
出自《中国历代名医图传》
 

【佚事】

宋时,针灸学非常盛行,而那时的针灸医书,由于辗转传抄,对人体全身的经络、俞穴部位和名称,脱简错讹、疏漏之处很严重,用以指导临床时往往出现不应有的事故,所以针灸医籍亟待整理。天圣初年(1023年),朝廷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医官院任职的王惟一去完成。

王惟一精于《内经》、《难经》中的针灸理论,广泛收集各家对针灸医学的见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附有《穴腧都数》一卷。《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名《新铸铜人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给后代”,于是刻有《铜人针灸图经》的七块石碑流传于世。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正统石刻拓片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

为了使穴位固定,不致再出现错误混乱,同时使《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图有文,并与铜人一起陈列,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便于人们学习和研究,朝廷又命王惟一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接旨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终于在公元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铸成后,仁宗赞口不绝,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下令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

【学术成就】

王惟一对针灸医学的贡献有三,一是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二是铸造针灸铜人模型,三是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碑上。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元刊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

《新刊补注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清末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刻金大定本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全书共三卷,公元1026年成书。书**三百五十四个穴位,由于该书要作为官方标准公布于世,故对历代腧穴定位作了不少校勘考证。王氏在总结腧穴的基础上,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按十二经脉联系起来,注有穴位名称,绘制成图,为铜人注解。书中详述各个针灸穴位间的距离长短,针刺的深浅尺度,以及主治、功效等项,图样完整,内容丰富,经穴较多而系统,是我国古代针灸典籍中一部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

王惟一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结合前人及本人的经验,扩大了腧穴的主治功用,进一步完善了经穴主治理论,增强了腧穴的临证作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较早的医籍相比,在腧穴主治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原书共为三卷,现早已亡佚。公元1186年,有人对此书几经增删后,改编成为五卷,更名为《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如今所见即为此本。

王惟一创制铜人也是对针灸学术发展的又一大突出的贡献。王惟一所设计的铜人,在脏腑的布局,经络的循行,穴位的**等方面,不仅科学性强,而且工艺水平相当高。他选择了精制的铜,铸成和一般人大小相似的人体,里面装有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每个穴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或提问何病症该针何穴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得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得不对,就刺不进去。后人受他的启发,也作过不少铜人。铜人的铸造,对我国医学的发展,尤其对针灸学和针灸教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故为历代针灸学家所推崇,及至现代仍有突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上一篇:中医与“汤瓶八诊”养生法
下一篇:杭州体育局长:打通“任督二脉”确有其事
              
若网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通过网站上的联系方式及时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