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肩挑背扛 建成四川电力西北出口

肩挑背扛 建成四川电力西北出口

  1972年,33岁的熊荣高带着100多人,来到四川广元,开始建设白石岩变电站。这群由工人改成的工程兵在这片缺水的土地上干了一年多。没有大型机械,他们用人力抬动100多吨重的变压器;缺乏生活用水,他们有时候一个月才能洗一次衣服……1973年,白石岩变电站建成,并在三年后投产。变电站北接甘肃碧口电厂,从此实现四川电网与西北电网联网,也标志着四川电力**次省外联网成功。

  20多工人抬动百吨变压器

  事隔37年,70岁的熊荣高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用“三苦”来形容:“一苦没人,二苦没机械,三苦通信不发达。”熊���高当时任这支建设队伍的连长,属下有3个排,共100多人。

  “没人”是指工地上缺乏技术人员。1972年的广元,大批技术人员和专家被打倒,建设变电站的时候,技术人员就显得非常缺乏。为此,上级单位还专门从华北抽调了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过来,支持白石岩变电站建设,但即使这样仍显不足。

  “通信不发达”也是当时变电站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地方都没有安装电话,我们设有专门的通讯员,一有消息就喊通信员跑过去传达,这是*原始的通讯传达方式了。”熊荣高说。

  *难的问题还是“没机械”。整个白石岩变电站建设工地上居然没有一台吊车,遇到实在太重的东西,他们才去广元市租一辆吊车,但更多的时候还是靠工人们扛,甚至在100多吨重的变压器运到时,也是靠20多名工人肩挑背扛,硬生生地把这个大家伙扛回了工地。“变压器下火车后,我们在路上铺上钢管,用人力推动变压器在钢管上滚动,就这样一点一点将变压器搬动。一公里多一点的路程搬了一个多星期。”

  工人一个多月洗一次衣服

  熊荣高刚到白石岩变电站时,土建施工单位已在此施工一年多。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排排用牛毛毡和竹子搭成的小棚子。几天后,他和工人们住进了这样的小棚子里。

  “住得怎样倒无所谓,那个年代本来就艰苦,吃住差点也没啥,问题的关键是缺水。”熊荣高说,白石岩变电站附近没有水塘和河流,*近的一条河离工地也有几公里,用水问题成了大问题。熊荣高说,有一次,一名工人在离工地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小水塘,可能是下雨后形成的。水塘不大,仅能容下几个人,这名工人于是天天来水塘洗澡。但几天后,工地上许多工人知道了此事,都跑到水塘去洗澡。不久,水塘的水因为太浑太脏,连洗澡都不行了,工人们只好离去。工地上的供应用水仅够吃饭、喝水等生存必需,“经常一件衣服穿一个多月,脏到都看不出本来是什么颜色了。”熊荣高说。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熊荣高和工人们奋战了一年多。1973年,广元白石岩变电站建成,三年后正式投产,成为四川**个与省外联网的变电站。

直流高压发生器  www.shrixing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