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萧山供电局:“人人过关”,一个都不少

 萧山供电局:“人人过关”,一个都不少
8月30日上午,萧山供电局变运工区13名新员工身着工作服,脚穿绝缘鞋,在局停车场整装待发。这是自7月2日开始“人人过关”培训以来,该局组织的第八期培训人员。

  据了解,直流高压发生器作为今年的职工培训的“重头戏”,“人人过关”工程,是萧山局按照浙江省电力公司“**生产无违章年”和“无误操作年”的工作要求,在杭州市电力局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实际为变电值班员“量身订做”的培训方案。培训为期近三个月总共十五期人员,共分为两个阶段**阶段是“真刀**”��实际操作,参训人员均到桐庐220千伏凤川变进行实地考核,在考核前还有为期三天的针对性培训,**阶段为理论考核,计划在9月底展开。截止九月中旬,实际操作考核部分已接近尾声,该局累计共有142名变电值班员参加培训并成功“过关”,此举在进一步强化变电人员作业规范、严反各类违章、确保人身和电网**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领导挂帅,擂响“人人过关”战鼓

  “人人过关”培训一出台,就引起了萧山局多位领导的高度重视。

  韩雪莲副局长不仅多次关切询问培训相关事宜,还欣然担当起**期培训班的班主任。在学员考核期间,她专程多次前往凤川变,不避酷暑与参训人员亲切交流,当起了考前的“心理辅导老师”。

  对于“人人过关”的意义,作为变运工区“当家人”的楼国标主任曾真切地说:“运行这个工种,***重要,而**离不开‘人人过关’。每个人都要过关,不过关就是一种潜在的**隐患,我们要做的就是排除这种**隐患。”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其中的良苦用心。工区党支部书记吕水明更是身体力行。他常常顶着近40度的高温,带领工区技术组和班组长先后于6月12日和6月16日两次到凤川变电站“蹲点”。为了尽可能多收集“情报”,他们在传统的文字和照相基础上,还带上了“秘密武器”——摄像机,更加详实记录了凤川变的整体布局、设备型号、保护配置以及设备的操作方式,为参训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带去了形象直观的**手资料,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

  作为“人人过关”的具体牵头组织者,该局变运工区余振刚副主任对此的细心负责的劲头算是出了名的。从“人人过关”培训的计划制定到人员、车辆的安排和实施,他经常熬夜。在制定出计划初稿后,还亲切听取新员工的看法。在和余振刚的交谈中,笔者清楚地记得他多次将眼镜摘下来,用手背反复搓揉疲惫的双眼,眼睛里依稀能看到几缕血丝。眼看着过关考核**天临近,为了减轻考核人员的心理压力,在知道会下的大雨情况下,提醒所有人员穿好雨衣和绝缘靴,带着他们一起前往凤川变熟悉设备。事后得知,余振刚的妻子是一名护士,平日里要上夜班。孩子、家庭都需要他照顾。但为了工作,余振刚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时常带着一脸歉意迟迟回到家,又带着歉意早早离开家。

  搭台唱戏,完善“人人过关”机制

  “人人过关”是**的保障。为实现“人人过关”的目标,萧山局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过关”计划。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该局首先组织精干力量赶赴凤川变收集资料,并将编制好的资料下发到值班员手中。随后,该局又组织各班组长、技术员前往凤川变学习,通过班组长开展班组内部学习,将所见所学结合先前资料,细心传授给各个班组成员。在班组内部学习如火如荼同时,变运工区又趁热打铁,两次在局培训中心开展“过关”集中培训。在备战“人人过关”的*后阶段,为了弥补新员工在操作技能上的欠缺,该局特意组织他们前往凤川变进行实地演练。

  在培训过程中,技术员朱利锋和**员任伟一直奋战在**线。作为杭州市电力局变电运行教研组成员,他们在承担有关教材的编写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担任参训人员的老师和临时考官。从六月至今,他们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风雨不减热情,酷暑难阻其道,从未落下一次重要的培训工作。

  期间,该局参训人员也表现出极高热情。在平时工作的间隙,220千伏甘露操作站的新员工张锋和何亮,在班长指导下,进行多次模拟演练。他们的演练配合地天衣无缝,博得大家一致好评。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们把每一步该怎么说,该怎么做,整个流程详细写在纸上,在上下班的车上,都会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很快,这一方法就有了效仿者。

  而在集中培训的课堂上,来自110千伏操作班的值班员对于220千伏的操作不熟悉,但他们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主动地向老师和同事询问。特别是几位身小力单的女同事,还积极地走上讲台,努力掌握了4.5米长的验电笔的使用技巧。

  在分批前往杭州培训期间,该局参训人员按照考核时的搭配来安排宿舍,以赢得更多的磨合机会。有的在宿舍里配合演练,遇到不对的地方相互讨论切磋;还有的,晚上躺下闭上眼睛还在配合着描述操作流程;甚至有人,干脆将考核流程和评分细则贴在墙上,走哪都不忘瞄上一眼。

  因地制宜,转化“人人过关”成果

  当叶颖和张锋这对好搭档操作考试结束,向集合地走来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振臂欢呼:“我们过关啦!”这一刻他们的喜悦,每个参加考试的学员都感同身受。回首备考得艰辛:冒着滂沱大雨,在凤川变模拟演习;顶着七月酷暑,在教室专心听课没有人中途离开;为了坚持实地训练,从教学点到宿舍两公里的路,每天徒步至少三个来回。“过关”无疑就是对他们努力的*好奖赏。

  正如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上岗不到半年的“新人”,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人人过关”考试带来的莫大裨益。操作技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慢慢熟练,而重要操作又不允许有任何闪失,新员工在日常操作时往往只能扮演“看客”角色,因而常常被戏称“**监护人”。“人人过关”培训很好解决了这个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使新员工不仅在理论上明确操作的每个细节,更可以通过对设备的多次操作来掌握其中的要领。通过此次培训,不仅很大程度提升了新员工的操作水平,规范了操作习惯,而且极大振奋新员工对操作的信心。

  获益匪浅的绝不仅是新员工,老员工们同样切身感受到了“人人过关”带来的“甜头”。培训归来后,220千伏凤凰变电站的徐军兴奋地说:“‘过关’后我们都成‘专家‘了!”220千伏宁围变电站周立荣师傅也在“人人过关”中养成了一个习惯,会经常在没有操作任务的时候爱不释手翻阅着防误操作的笔记,他常常感慨地说:“我做变电运行工作十几年了,但是规范化操作的细节要领还是要多啃啃才行啊!”的确,倒闸操作由于其复杂程度高,涵盖的点多面广,对于如何规范操作,不是师傅传徒弟,就是凭借自我的领悟,向来没有统一标准。在平时工作中,碰到对操作规范性的争论,也各说各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现在,有了这“白纸黑字”的“裁判”,操作上有了疑难,找到相关内容解释,就立刻一目了然。

  “人人过关”像一场头脑风暴,不仅扫除了每位变运人的陈规陋习,而且给班组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新气象。“某某,你上次操作完接地闸刀后,把操作杆都落在现场了,还是我后来提醒你,才记得回去拿的哦。”这是凤凰变的班组会议上,某位值长正在揭一位副值的“短”。自从参加了“人人过关”培训,班组会议上就多了一项内容:班组成员互相纠正操作的不规范性。上到所长,下到副值,几乎人人都成了“揭短对象”。而被“揭短”的人非但不恼羞成怒,还会真诚感谢为他挑毛病的同事,因为大家都明白此举的真正意义,用一位老师傅的话说就是:“现在把毛病都挑出来了,真正操作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要不然这么多年养成的坏毛病靠自己哪里改得掉,必须靠大家的监督和帮助!”

  提炼品牌,营造“人人过关”文化

  “人人过关”不是一次简单的考试,是萧山局对于每位变电值班员在操作规范上的要求。“人人过关”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口号,而是该局对于自身**文化的重铸。

  “人人过关”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抑或临时抱佛脚,其关键在于养成一种处变不惊临危若定的习惯。而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正是好习惯的萌芽所在。也正是着眼于此,该局以此次“人人过关”为契机,努力提炼“人人过关”工程在该局**文化中的积极内涵。

  因地制宜,以加强**生产的氛围为工作的出发点。**生产的问题如今被已被提升到“零容忍”的高度,近期国内各地各种各样的**事故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人过关”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开展。**教育无时无刻在全局进行,每位班组成员对待各项操作都如临大敌。为实现每个员工心中的“零事故”梦想,需要每个人对于违规操作都有“零容忍”态度,这是得以做到“人人过关”的出发点。

  重心向下,以培养员工学习意识为工作的基础。“人人过关”说到底是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在于查漏补缺。对变电值班员而言,这是一次规范个人操作行为的良机。狠抓培训,让员工明白这是一次****的学习经历,并努力投身进去。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培训当中,信息网络成为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平台,各种热烈的讨论随处可见。每隔一段时间的变电技术沙龙,又成为各种讨论*后释疑的*佳场所,使该局的学习氛围更上一层楼。

  丰富内涵,以竞争机制作为工作开展的动力。在“人人过关”中,该局**提出了“竞争·提升·发展”的概念,即引入员工的竞争文化。这样的竞争使员工在行动层面统一起来,使管理层面高效起来,这对克服企业内部因为平均主义而造成的懈怠有很大的帮助。在每次“过关”的过程中,每位参训人员不仅是在与其他人的一次竞争,更是在与以往的“自己”的一次竞争,在竞争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这样的竞争文化,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将惠及企业整体的和谐稳定。

  “人人过关”这项活动可以有结束的时候,但是借此营造起的**生产的良性环境却不能丢弃。只有通过这种“软实力”的打造,才能在潜移默化当中不断提炼和丰富萧山电力的**文化,并以此更好地确保萧山电网的**可靠运行。
www.shrixing88.com  直流高压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