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在外,就怕停车难。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人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如何寻找车位缺口破解之道显得尤为紧迫。要是能有一套立体的系统,让原有的停车空间能停更多的车,那对于停车场的空间利用率将有大幅的提升。
广州南样理工职业学院机电系大三学生周裕波所在的飞轮式停车机器人项目组就发明了一款停车“神器”,不仅不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还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停放**和停车环境。而这款停车“神器”也在上个月被国家**局授予了实用型**。
(飞轮式停车机器人设计模型)
独特设计,让停车数量翻了近六番
从模型图片看到,机器人由两个载体转盘组成,每侧载体车库上沿转盘的周边均布设有6个载体车库,共有12个车库载体车库。而这样一个可以容纳12辆车同时停泊的机器人却只占了2.5辆车的空间。
除了节省占地面积和提升空间利用率高外,相对于同行业停车设备而已,飞轮式停车机器人项目组设计的机器人采用全新工艺的旋转结构与新工艺搭配技术,搭配了封闭式车厢,既提高了设备停放**和停车环境,也改进了结构上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从一份设计作业开始
说起这份实用新型**,还应追溯到周裕波大一时的一份机械设计作业。那时还是大一的他就参加了一个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培训,订单班里时常要完成各种机械设计作业,而就在一次期末作业中,他设计的飞轮式停车机器人因具备独特的**性和市场需求,设计方案一看就被老师看中。
在随后的大二学习生活中,周裕波开始着手完善它的设计方案,并开始尝试参加各类***、省级机械设计比赛,每参加一次比赛都要根据比赛要求写不同的设计说明书,一份几千或上万字写说明书往往是*耗费时间,在用语、格式、图表、数据、量和单位、资料引用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为了完成策划书,团队里的成员整天都是待在实验室里准备参赛材料,基本每天都是晚上踩着点熄灯的点回到宿舍的,忙起来时,他们还曾在实验室里过夜。
项目扶持,让梦想插上翅膀
今年4月,南洋产业研究院举行首批基金项目启动,飞轮式停车机器人项目成功成为18项立项项目中的一项。
项目被立项后,项目组在师资指导和资金支持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今年5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项目组成员开始着手进行模型研发制作,并为申请**做好准备。
从一开始的概念图绘制到*终结题和获得**授权,这个过程进行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由于是**性的设计,很多零部件并没有现成的,他们一边跑五金店找零件和加工工具,一边动手做机器人构件,其间复杂的构件他们还用上了3D打印技术。
单有模型构造还不行,项目组的成员还要让模型”动“起来。为了实现停车系统智能判断和自动运行的功能,项目组成员在控制系统下了不少功夫。
经过对系统和机械进行了反复调试,机器人模型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项目组成员发表了题为《基于PLC控制飞轮式停车设备设计》的论文顺利结题,同时也获得了国家**局授予的新型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