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穿戴式设备研发推动深海领域有效探索

分享到:
239
下一篇 >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广义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目前,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等领域有所应用,在我国蛟龙号的深海探索中就为潜航员配备了这类设备。

  

  广义的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的变化。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形态的设备则于70-80年代出现,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6502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比如通过心跳/健身监控装置可衡量一个人的运动量和速率(如英哩和动作节奏)。通常情况下,手表或腕戴显示器可用于控制并提供反馈。储存的数据可以透过USB或无线USBdongle下载到计算机。所有的系统组件都需要超低功耗嵌入式控制器和功率RF通讯组件。心跳监测和运动输出监控(如运动速度传感器或传感器电源)则需要额外的讯号调理。

  

  9月22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顺利结束,将深海环境下的各项科研数据带回祖国。其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研制开发的穿戴式传感设备—微型动态心电仪和心电 脉搏 血氧三合一采集器,助力潜航员顺利完成深海条件下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任务。

  

  由于“蛟龙”号舱内空间只有3.7立方米,在大深度、强压力、长时间的特殊环境下,空间利用的高效性决定了各项监测设备需要有精度高、工作持续稳定、功耗低和体积小的特点。

  

  以往潜航员生理指标监测一直使用美国的设备,占用空间较大;这次航试中,改进后的中科院穿戴式传感设备在电池续航能力、工作稳定性和数据采集**度等各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科研人员还将就此次航次的健康数据作出详尽的分析,为后续我国的潜航员选拔和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显示器 控制器 传感器 设备 首页推荐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