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中德合作有机遇

分享到:
91
下一篇 >

业界人士认为,紧跟"工业4.0"所代表的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实现智能升级是中国制造由大到强转变的必要措施。在此过程中,中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与德国有较大合作空间,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需要踏实**,才能避免盲目发展带来的隐患

近年来,“工业4.0”不仅在德国,也在中国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相结合的智能制造被认为是未来工业生产发展的方向,甚至被提到“第四轮工业**”的高度。

中国智能升级有基础

德国近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工业4.0”发展,其目的是抢占新一轮技术**的主导权,保持自身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导地位,以应对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传统制造领域快速赶超的双重挑战。

同样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的中国也面临“双向挤压”:一方面,发达国家纷纷凭借“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凭借低廉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15年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其中将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主攻方向,与德国“工业4.0”有一定相通之处。

业界人士认为,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市场体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有助于实现智能升级。

首先,中国制造业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在电子通信领域,中国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中国企业已从传统的设备提供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

**,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企业智能生产提供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是企业根据用户需求改进生产技术的优势所在,有利于消化与智能生产伴生的各种新商业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源,建立合作机会。

此外,中国制造水平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级中具备后发优势。举例来说,德国企业需要大规模改造既有设备、升级商业模式、改变内部组织结构,而一些中国企业并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

中德合作有机遇

2014年10月,中德两国发表名为《共塑**》的合作行动纲要。其中提到,两国政府将建立“工业4.0”对话,为双方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2015年5月,中国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引起德国各界关注。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年10月访华时表示,德方愿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

本月1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再次访华,与李克强总理共同主持了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重申将继续落实在“工业4.0“领域签署的协议,就“工业4.0”进行跨议题磋商,推动合作产生协同效应。

德国信息技术与电子通信行业协会“工业4.0”部门负责人沃尔夫冈·多斯特表示,发展“工业4.0”仅靠德国自己无法成功,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构建全球产业链,中国是其中重要一环。

目前,中德双方正在中德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就“工业4.0”领域的标准化议题进行讨论。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信息通讯领军企业正积极在德国和欧洲参与智能生产的解决方案开发。与此同时,西门子、博世力士乐、库卡机器人等力推“工业4.0”的德国企业也在中国大力开拓市场,针对中国客户需求推广与智能生产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概念炒作不可取

近两年,“工业4.0”在中国的热度持续升温。赴德交流的企业人士普遍将“工业4.0”作为参访重点。而在国内,“工业4.0”主题的书籍、文章层出不穷。但一些业内人士提醒,“工业4.0”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多个方面扎实推进。充分讨论“工业4.0”概念可以为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营造积极氛围,但如果这种讨论变成炒作,就有可能会出现盲目发展的问题。

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实施“工业4.0”所需大量投资以及不明确的收益前景让将近一半德国工业企业有所顾虑。目前,德国政府和财力雄厚的大企业是推动“工业4.0”的主要力量,而德国中小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为此,德国政府与企业界、工会及科技界代表组成“工业4.0平台”,通过协调“工业4.0”标准化、技术研发、数据**、人才培养、法律框架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德国工业数字化进程。

专家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也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让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广泛参与,共同谋划如何具体落实中国制造智能升级的路线图。同时,中国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发展“工业4.0”首先需要扎实补课,在**研发、质量保障、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付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中国制造 智能制造 制造业 设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