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佛企产业转移怎样转?

分享到:
75
下一篇 >

制造业大市佛山*近几年一直在对外进行产业输出。从传统的陶瓷、纺织、服装到金属制品、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一批批佛山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进行空间上的向外扩张,在外地投资建厂、进行产业转移,以进行综合性的资源开发,把控成本并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国内制造业的重新**、企业自我定位的明晰以及外地投资模式的逐渐成熟,佛山的产业转移早已不局限于一般投资,而是向着合作开发和收购兼并领域深化演变。

纵观整个国内的产业格局,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是产业与资本的大省。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广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转移政策体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广东开始推行“腾笼换鸟”,改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以推动广东的转型升级。

而在更早的2005年,广东省还曾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联手推动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推动珠三角的企业向粤东西北转移。

不少珠三角企业开始进行就地转型升级,也有不少企业的工厂转移到了中西部,还有一些中小企业则进行省内转移,前往云浮、清远等地办厂。

我所在的皓明拓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在2005年将工厂从佛山迁至肇庆鼎湖区的。而那一年恰是肇庆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我们落地后几乎每年都能在当地开发区见证新的外地企业开张。

其实,新材料这个行业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其成为易于迁徙的产业之一。它对本土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我们生产所需的一些有机硅材料主要来自于进口,因此对地区的原料供应链和环境要求也不算太高。此外,新材料的产业链较短,从原料合成到*后的产品出厂只需经过四五道工序。由于较少受到原料供应和生产环节的限制,新材料的地域性并不强,迁移目的地的选择范围也较大。

尽管如此,我们选择省内迁移仍有着诸多考量因素。首先便是资本的“乡土情结”。肇庆与佛山同处一省,地缘接近、文化同源这些自不必说。在广佛肇同城化的战略推动下,两座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更为密切。如此一来,从佛山转到肇庆工作的员工不仅交通往来便利,也更容易认同当地,对肇庆有亲近感。

除了“乡土情结”,土地空间和成本则是一个关键的经济考量因素。佛山在长期的制造业发展历程中滋生了大量的制造工厂与企业,土地开发强度较大,土地资源遭遇瓶颈。相较之下,当时肇庆拥有大面积土地,且地价比佛山低,利于企业的成本把控,也为企业的生产扩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选择肇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东地区的政府服务办事效率在****,这对企业和工厂的运行效率是很大利好。我们之前也在外省进行过投资建厂,但后来由于当地政府办事效率并未及时跟上,以致投资进展不顺利。因此一个地区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也是企业进行外地投资、扩张时要重点权衡的因素。

当然,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生产促进,这些都是佛企在外地投资的直接利好,而它对企业造成的深远影响,则是让企业进行功能分工,并具备一种在空间与产业发展上的全局战略观。以皓明拓普为例,它所处的新材料行业由于使用领域广、性能复杂,技术门槛很高,且遭遇国外技术封锁,因此需要企业在自主研发上花大力气。

在外地投资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确肇庆与佛山在生产与销售研发功能角色上的不同。生产成本优势让我们加大对肇庆工厂生产专业化的改造与优化。而佛山的前沿技术信息、人才流动环境在改善,且毗邻广州,因此我们在广佛均设立实验室,强化其市场与研发的功能。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外扩张,但在他乡的生存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有两点我认为企业需要注意:

首先是产业转移源于经济规律,必须以市场为主导,*好建立在对自身产业所处市场和企业发展情况的充分了解基础上。不管是盲目扩张、选择转移目的地,还是超越企业自身的资本业务实力去进行投资,这些均是不可取的。企业需要进行前期调研与考察,一改粗放式扩张,进行精准的产业对接。归根结底,投资与扩张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把自己的主业做得更好。

另外,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兴起,产业转移浪潮衍生出了新的趋势,正由一般投资向合作开发和并购演化。对于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产业扩张的渠道不应过于依赖投资建厂,与外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收购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小企业,均是扩张良策。利用外部已有的厂房、技术、市场资源,进行大范围的灵活资源整合,可为企业开辟一条成长新路。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制造业 投资 广东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