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项任务六大工程五项措施 “十三五”两化深度融合新格局初现

分享到:
120
下一篇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孙郁瑶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激发制造业**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这条主线,聚焦“制造业双创体系、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以及新基础”发展重点,设置了7项主要任务、6大重点工程以及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7项任务激发制造业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加快制造业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其关键是要激发制造业**活力,构建有利于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培育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生态,通过新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渗透和深度应用,发展制造领域的智能装备和产品,变革传统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培育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业态,营造跨界融合新型生态体系以加速跨行业深度融合,从而**增强制造业转型动力,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因此,《规划》设置了7项主要任务。

一是“双***体系,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体系,激发创业**活力,包括推动大企业“双创”发展,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双创”服务体系,发展新型研发**服务等内容。

二是新生产模式,即推广网络化生产新模式,**生产方式持续变革,包括大力发展智能工厂,推进网络协同制造,推广个性化定制,发展服务型制造等内容。

三是新业态,即培育平台化服务新业态,推动产业价值链向**跃升,包括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产品服务,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等内容。

四是新生态,即营造跨界融合新生态,提高行业融合**能力,包括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智慧集群建设等内容。

五是新管理模式,即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包括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等内容。

六是新产品,即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快发展智能新产品,做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等内容。

七是新基础,即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支撑服务能力,包括夯实自动控制与感知技术基础,发展核心工业软硬件,提升工业云与大数据服务能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逐步完善工业信息**保障体系等内容。

6大工程加速跨行业深度融合

围绕主要任务,《规划》设置的重点工程分别为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工业信息**保障工程。

制造业“双创”培育工程:依托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在研发**、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开展“双创”平台建设及应用推广。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联合共建资源开放、数据共享、创业孵化、在线测试、创业咨询等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开展制造领域**提供普惠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聚区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产业发展实际,与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服务资源对接,建设各具特色、虚实结合的众创空间。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中心,提供虚拟在线、敏捷高效、按需供给的专业化服务。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工程: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建设多功能、集成化的工业云平台,开展工业云服务**应用,培育社会化、共享化、网络化服务新模式。聚焦能源精细化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等,开展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开放服务平台等建设及应用,发展大数据智能服务新模式。推动具有行业知名度的大企业开放集采集销平台,实现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联互通,发展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建设行业性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平台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延伸,建立和完善工业电子商务运行形势监测分析体系。组织典型案例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大力宣传各地区、各行业和典型企业在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研制信息物理系统(CPS)综合标准体系,并进行行业推广应用。以提升系统架构设计、系统集成、综合服务能力为重点,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工具、知识库、组件库等通用平台。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验证平台和综合验证实验床,开展多元异构数据、网络、平台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以船舶、机械、汽车等行业为重点,研制精益研发解决方案,建立研发与制造一体化平台,推广虚拟环境中的系统研发设计和验证服务。聚焦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航空、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研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完善企业智能化生产体系。针对装备、消费品等行业,研制供应链协同管控解决方案,为企业构建系统化、柔性化、智能化供应链体系提供支撑。

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分行业、分领域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总结提炼贯标成果和经验,鼓励和推动各地开展省市级贯标试点示范工作,组织开展各类宣贯和培训活动,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由试点推广向**普及转变。推动企业以管理体系贯标为牵引实现管理模式**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培育和提升精益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精准营销等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壮大贯标评定的市场服务队伍,推动完成贯标企业开展评定。健**向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依托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建设两化融合大数据平台,每年推动各省级单位组织辖区内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

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程:围绕重大装备和产品智能化需求,搭建技术联合攻关平台,支持自动控制和智能感知设备及系统、核心芯片技术以及新型显示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扶持**可控的工业基础软硬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新型工业APP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工控**防护产品发展。支持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展工厂内外网络技术及互联互通、无线工厂、标识解析、IPv6等方面的应用示范。支持信息技术服务在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等领域的应用。

工业信息**保障工程:围绕提升智能装备和产品应用**水平和智能工厂信息**保障能力,支持搭建智能产品及装备信息**测评平台。进一步推动工业防火墙、访问控制等工业信息**产品在机械、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应用推广,提升工业行业信息**防护能力。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在重点行业联合开展工业信息**应急和攻防演练试点,提升工业领域信息系统**漏洞可发现和风险可防范能力。针对工业领域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威胁,建设工业云、工业大数据信息**检测和预警平台。

5项措施确保规划实施

围绕保障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提出了5个方面的措施。

健全组织实施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的两化融合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在两化融合发展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加强组织领导,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落实规划总体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两化融合发展的跟踪监测、统计分析、绩效评估、动态调整和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考核工作,确保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充分利用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加大对两化融合共性技术开发、公共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支持。完善和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优势,加大对**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中央企业**投资基金、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支持成套装备、**智能产品、工业软硬件、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并购重组。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整合工业、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快建立适应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建立跨界融合标准化技术组织。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面向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和实施指南。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鼓励制定团体标准,协同推进标准研制。支持骨干企业主导或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激励**的股权、期权等风险共担和收益分享机制,创造有利于两化融合**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围绕两化融合急需短缺人才,在重点院校、大型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支持高校围绕两化融合人才培育设立相关学科,把两化融合人才培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优先领域。加强中西部地区两化融合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广企业**信息官制度,鼓励企业引入和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信息化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对接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围绕两化融合相关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人才培养、行业应用等领域,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交流合作。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和鼓励制造企业联合互联网、信息通信、金融等领域企业率先“走出去”。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共同推广两化融合相关产品、技术、标准、服务,推动两化融合全链条“走出去”。

制造业(工业化)与互联网(信息化),两种技术、两个行业、两大战略的历史性融合,在2016年上半年已经成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相关蓝图也一一绘就。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理念的指导下,数字工厂、工业软件、云计算、机器人技术等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主旋律,经济转型升级动能加快聚集,新两化融合将真正开花结果。

 (资料图片)

相关报道

“新两化融合”构筑工业新基础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目标:到2018年年底,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制造业新生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成为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加快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核心驱动力。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跃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这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起点、新台阶、新途径。

《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推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构筑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制造新基础。

工业基础包括关键的基础材料、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我国在上述领域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实际上,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业基础的内涵更加丰富,自动控制与感知(一硬)、核心软硬件(一软)、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一平台)、工业互联网(一网),可以称之为制造业新基础。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新两融的工业新基础,明确地提出制造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不仅仅需要老工业基础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新工业基础的支撑保障。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所形成的新工业体系,意味着需要全新的工业基础设施。发展这些新的工业基础设施,是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智能制造就是用融合**的思路提出的新体系、新系统,在这个体系中,在工业体系顶层层面就是网络协同,在工业的实体层面就是智能工厂,在工业观念的核心层面就是装备和智能装备,在工业基础层面就是新工业基础,这是一个完整的新工业体系。

如果说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装备,是新工业体系的躯体,而由互联网与制造业技术体系、标准、规范、知识相融合的这些全新系统构成了新工业的软装备,这些软装备恰恰是新工业体系的灵魂。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造的新平台,就是新工业体系所必需的软装备,是现代工业化的灵魂。而且这种新型的软装备更加广泛、广阔,网络覆盖到哪里,软装备就支撑到哪里,是一个复杂大系统或者说超级系统。通过软硬结合,融为一体,*终形成工业新体系。应该说,在新工业基础之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所创造的新型软装备构成了融合**的核心能力。

新工业体系的构建涉及跨层次、跨领域的融合发展,例如各种品类的工业产品的互联互通、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线的融合集成、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布局构建等,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就必须拥有强大的综合性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实现软硬结合,**制造模式,搭建新工业平台,*终形成新工业体系的全方位能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是从新工业基础设施、新型软装备,到构建新工业全方位能力的关键环节和着力点,是新型工业体系的新型软装备得以发挥价值的关键,也是实现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重要的抓手。

总体上,新的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以全新的科技**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支撑的。这些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网络技术、数据技术、云技术、智能技术等的新渗透和新变化,将会给制造业升级和变革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李彬)

中国工业报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图片 工业互联网 智能装备 智能工厂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