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DRAM产业的沦陷

分享到:
120
下一篇 >

首先解释下,DRAM即指我们手机里面的内存。DRAM于1971年由英特尔发明,后来日本用了十年时间,大举进军DRAM产业,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称霸数十年,而后三星横空出世,打败日本,成为DRAM领域新晋霸主,1992年称霸,至今已有二十五年有余,目前来看至少五年内还是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一向号称严谨以技术立国的日本竟然被三星打败,这着实让人多少有点匪夷所思。这其中缘由还得从日本夺得DRAM霸主地位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还是大型机电脑的天下,而当时的大型机厂商对于DRAM的要**:制造出不会出故障的DRAM,要求寿命至少达二十年以上。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日本厂商咬咬牙还真给制造出来了,**时期,日本占DRAM产业总比重高达80%,一时间声名鹊起,登上DRAM产业**之位,而英特尔不得已被迫放弃DRAM。这一成功经验让日本更加坚信在技术上就应该追求极限性能,追求更高品质的技术理念。要说这一理念本身也没什么错,日本还通过实践这一理念,在DRAM领域获得了****,但是后来DRAM产业的没落却也是因对这一理念的坚持而不肯改变所致。

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局,是因为时代在变,市场在变。因为到了九十年代,大型机衰落,而PC崛起,此时日本其实也有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日本厂商就是一直抱着大型机客户,尽*大努力为其提供服务,并用这种高品质的DRAM去进攻PC市场,虽然总是无功而返,但是在他们心中还是坚信未来市场还会是他们的,毕竟这可是过去成为****的成功经验。如果过去成为****的成功经验都没法依靠,那还能依靠什么赢得未来?只是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韩国借道PC迅速抢占DRAM市场,而到了1999年日本DRAM产业难以为继,之后NEC和日立两家的DRAM合并,成立尔必达。日本当时对其寄予厚望,还指望其复兴日本DRAM产业。人们当时对其有所期待也是正常,因为当时NEC号称生产能力出众,而日立的研发能力也是出了名的,因此外界极其看好此次合并。但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市场占有率就掉得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了。

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管理方式出了问题,在岗位任职方面,正级和副级干部通常一个来自NEC,而另一个来自日立,而不是根据能力特点分配岗位。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因为新成立的公司没有属于自己的自有资金,资金全都来自于母公司。只是这些都还不是*致命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家清洗夜及其清洗设备的不同(通常清洗液和清洗设备都是配套的),导致每次从NEC开发中心研发出来的流程复制到日历的批量生产工厂时,常常只能复制60%左右,因此很多NEC开发中心研制的工艺流程,要先拿到日历的流程开发中心重新调整,然后再送往日历的批量生产厂,如何一来,作业反而变得更加繁琐,因此产能反而是下降了。没有想到因为清洗液的不兼容,导致两家合并的公司市场占有率下降。有时1+1的答案有可能是0.5.

我们再来看看两家的企业文化差异,假设研发完成64M DRAM,此时要研发256M DRAM,日立的通常做法是采用新材料、新结构等新技术寻求突破,而NEC的做法则是在原有64M基础之上,不是寻求新技术突破而是寻求统一性,因为在NEC看来统一性能保证较高的成品率,而日历则是优先考虑用新技术带来突破,再去研究统一性问题。NEC强调统一性,而日历提倡新技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带来的思维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NEC强调分工细作,一道工序的几个步骤都可以分配给好几个人来做,而这样带来的问题则是为了寻求局部**,工序变得越来越冗长。工序冗长意味着生产周期要更长,成本会更高,这在PC市场这种要求廉价、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的市场中是没有竞争力的。而三星之所以在PC市场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生产大量廉价的DRAM。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其著作《**者的窘境》中,阐述“**窘境”的概念,**窘境是指世界巨头企业过于忠实地倾听现有顾客的要求,因而导致被哪些尽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不高,却具有“便宜、小巧、方便”等特征的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所淘汰。所以说日本已经陷入了**窘境之中,抱着大型机客户不放,不愿去改变,拥抱新市场新需求,*终才有此败。尔必达*终在2012年撑不下去,*终被美国镁光收购。

自此,日本DRAM产业彻底沦陷。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NEC 英特尔 设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