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持续回暖难掩痛点 海水淡化仍待跨越成本门槛

分享到:
239
下一篇 >

海水淡化技术,即人类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为自己创造更多可饮用水的一种开源技术。“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无法离开海水淡化技术。”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指出,海水淡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儿。

市场持续回暖难掩痛点 海水淡化仍待跨越成本门槛

自2014年起,北调的南水已经进京“解渴”,然而南水北调并不足以破局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现实困境。还有别的方法能给华北地区解渴吗?作为一种兼具经济与环保效益的良性发展战略,海水淡化从众多办法中脱颖而出。

而事实上,海水淡化的身影并非仅仅局限于京津冀。*近高层动作频频,越来越重视包括海水淡化在内的海洋经济发展。尤其是随着2016年底《**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的公布,海水淡化行业更是犹如打了一剂“强心针”,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业界普遍认为,作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图,该《规划》将为“十三五”期间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应用、保障国家水**、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规划》中所提出的目标,截至2020年,**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20万吨/日以上。与2015年底工程总规模100万吨/日相较,这一目标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规模每日将逾105万吨,海岛地区新增海水淡化规模每日将逾14万吨。海水直接利用规模将超过每年1400亿吨以上,海水循环冷却规模达到每小时200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装备自主**率达到80%及以上。

另据人民日报4月24日报道消息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两会”上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做出部署,其中就有关于海洋经济区建设的描述:“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推动***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生态严重退化等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比上述利好政策更显迫切的,是我国多地对用水的渴求。我国不“渴”?答案是更甚,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根据水利部此前印发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明确,截至2030年,考虑南水北调因素,沿海地区年缺水量仍将达到214亿立方米。诚如对于整个京津冀地区而言,缺水仍是其面对的重大生态难题,即使在南水北调中线与东线正式供水之后,区域水资源缺口仍旧巨大。

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前景不言而喻。在多重利好因素叠加的大背景下,无疑将催涨起当下市场对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预期。2016年7月以来,先是安水务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以获得源自龙头企业IDE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随即,天壕环境全资收购了拥有5个海水淡化项目,以及十多项脱盐技术的赛诺水务。*令人瞩目的是,中交股份正参与**海水淡化巨头IDE Technologies的竞价收购,收购金额可能高达43亿元。

尽管海水淡化拥有诸多优势,但目前海水淡化在国内的发展还称不上乐观。业界普遍认为,海水淡化的现实有些“骨感”,这主要源于相对现有水源高企的成本。即使用上了更新、更加前沿的处理工艺和技术,但产品——水却与传统的纯水或市政水的生产工艺并没有太大区别。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产水成本在5至8元/吨,相比自来水价仍偏高。

通常,海水淡化成本由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成本构成。能源成本约占总成本的40%,运行维护成本涵盖维修成本、药剂成本、折旧、膜更换成本等。作为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目前国内反渗透、蒸馏法的吨水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受能源价格影响,国内海水淡化吨水平迄今仍高于海外先进项目。而即使是水价较高的工业用户,我国各地工业水价几乎都在4元以下,就更别说民用水了。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程规模的增长,我国海水淡化成本已明显下降。“解决城市供水难题,既要节流也需开源。”业界普遍认为,淡化后的海水何时走入寻常百姓家,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 市场行情 供水 环保 首页推荐 企业新闻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