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核文化之“魂”

分享到:
194
下一篇 >

对大连重工而言,“核”就是为国内外核电站提供的起重机械产品。之所以将其称之为“文化”,就是因为它包含着一定的精神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渗透了大连重工人的情愫和使命感。为进军核电市场、为核电产品的保质、保工期,“举全公司之力”、“集全公司**资源保核电产品”是大连重工提出的阶段性口号。公司上下同心协力干核电,不仅仅是为企业自身,更主要是为国增光。可以说,大连重工“核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我国核电起重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的有力佐证。

从无到有——起步国际市场

众所周知,中国核电的起步是从秦山核电站开始的。

秦山一期核电站1983年开始建设,历时8年,1991年12月15日正式发电,该核电站的建成为中国核电的建设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计划经济的年代,大连起重机器厂在国内同行业是**的“老大”;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大连重工(大起与大重合并重组)仍然翘首我国起重机行业。采访中,大连重工设计研究院副总设计师苏冬对记者说,我国的核电起步,比世界先进国家晚了近半个世纪。秦山一期核电站所用的关键重型起重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因为当时国内是一片空白。但正是这个引进,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激情。尽管当时对我国未来的核电市场走向的认识还很迷惘,但从那时起,我们就瞄准了核电站反应堆厂房环行起重机(以下简称核环吊),因为核环吊是起重机械产品的***,换言之,如果说起重机械是一个皇冠,核环吊就是这个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连重工就把跟踪国际先进的核环吊技术作为重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不间断地研制。尽管那时并没有依托项目,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投入,派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回国后在消化和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资料逐年增多,技术日趋成熟,羽翼渐渐丰满。

苍天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来了。

秦山一期核电站的建成为中国人赢得了信心,一炮打响了国际市场,赢得了巴基斯坦的信任。中国政府不失时机决定支援建设巴基斯坦**座30万千瓦核电站的建设。核电站建在巴基斯坦恰希玛,该核电站主要是复制秦山一期核电站的技术,不同的是全部设备由中国供货、制造。

大连重工核电设备研发室副主任徐宏伟对记者介绍说,反应堆厂房及其紧临的核辅助厂房称为核岛,它是一类核**建筑物,是核电厂的核心。核岛主要分为反应堆厂房、核燃料厂房、汽轮机厂房和辅助厂房等四个部分。环吊位于核反应堆**壳厂房的顶端,在环形轨道上运行,由小车、桥架、旋转机构和水平导向装置、环轨环梁及电控设备等组成。苏冬副总设计师对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的比喻:核岛是一个大房子,环吊不进去,这个房子的房盖就不能盖上,更无从发挥其吊运重型设备的作用。从**角度上说,起重机械本身就是特种设备,而位于核岛内的核环吊则更是特殊之特殊。核环吊吊运的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制造周期漫长,核环吊运行的稳定性能和**性能将直接关系到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效率,而且一旦发生载荷坠落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核灾难,因此秦山一期的核环吊直接从德国整机进口。尽管国内企业没有机会参与该设备,但是国内企业进军核领域的号角从此吹响。

为了进一步降低恰希玛核电站的成本,同时也是从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战略出发,凭借对大连重工的信任和多次论证,国家*终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大起集团。这是大起人的自豪,也是大起人的荣幸,有了这个“核”平台,大起人便开始了摘取“皇冠”的攀登。

当时世界核电起重设备的生产只有美国的EDERER、法国的PHB、法国的EIFFEL等几家,这些国际制造商都有着几十年制造历史。1995年大连重工与法国PHB公司联合设计,独立制造,向恰希玛核电站一期工程出口了我国**台30万千瓦核环吊。这一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不仅为我国核电重大设备国产化写下浓重的一笔,也使大连重工迈入了“核门槛”,核电站起重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并陆续为恰希玛核电站提供了3台完**产化的核环吊,该核电站4台机组的全部环吊牢牢地烙上了“大连重工”的商标。

厚积薄发——抢占市场制高点

苏冬副总设计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我们多年从事起重机设计的技术人员来说,核环吊的设计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打开,里面敞亮多了。

2000年后,随着国家电力刚性需求的速增以及中国能源种类比重需要调整的客观需要,中国开始掀起了**次核电发展的高潮。国家筹备建设岭澳二期核电站、秦山二期扩建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等一批CPR1000型核电站。

随着**台核环吊的研制成功,大连重工的决策者未雨绸缪,不失时机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投资,加大企业核电站起重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核电起重设备研发配备的人才、设备等软、硬件的建设,在未来核电起重设备布局中抢得先机,占据了有利形势,大连重工的决心和能力进一步坚定了中广核集团、中核集团、国家核电等国内“核巨头”对于核电起重设备国产化的信心。

尽管岭澳二期核电站是岭澳一期工程的翻版,但由于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技术标准和要求与一期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对核环吊而言,与**台核环吊相比,*大危险载荷由100吨增大到130吨;跨度由33.6米增大到35.4米;起重机由单小车增加到双小车;*大起吊能力由250吨增大到407吨。

岭澳二期核电项目作为我国自主化建造的**个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业主方对于设备的性能要求极其苛刻,其核环吊设备面向全球厂商进行国际化公开招标,在此之前国内在役的全部9台压水堆核电机组项目中,核环吊设备均从国外整机买进。大连重工作为7家投标方之一,面对的不仅有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同时还包括2家有着丰富供货业绩的外方公司,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大连重工的技术专家在前期技术储备的基础上,收集和研究国外相关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掌握环吊的技术特点和要求,同时积极主动地同国内的大亚湾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联系,进入核岛实地考察核环吊设备的情况,耐心地同核环吊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沟通,了解国外不同厂家所提供产品的实际运行情况,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在**掌握**手资料的基础上,独立开发设计出了一套方案,组织厂内和业界知名专家对该方案进行论证,大胆**、博采众长,对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终,经过业主方组织的国内行业权威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大连重工以技术总分**名的成绩拿下该项目的2台核环吊合同,一举打破外方公司多年封锁。

同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大连重工还邀请了美国**核电起重机设计公司EDERER作为技术支持方,经过近3年的研制,*终独立设计、制造出国内核电站的**吊,2007年10月成功交付岭澳二期核电站。

这个独立设计的百万千瓦“**吊”,这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吊”比起联合设计的30万千瓦“**吊”,在大车(旋转)机构锥型车轮与平板轨道、缠绕系统、单一故障保护系统和自动定位系统、高清晰度工业摄像系统等13个方面进行了**的技术提升。经过现场实际运行检验,其**保护技术、冗余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同步控制、人机界面、故障报警及诊断、运行稳定性等多项技术和性能指标遥遥**国外其它同类产品,获得了业主方的高度认可。

岭澳二期核环吊的研发成功,作为一个里程碑,给大连重工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该设备是我国用于国内核电站的**台核环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自行设计制造核环吊的空白,结束了核环吊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当时,国内在建的核电站主要是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随着国家和世界对核**要求的提高,三代核电开始成为发展的主流,国家开始引进法国EPR和美国AP1000两种更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这对于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环吊关键技术的大连重工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

继岭澳二期核电站后,大连重工相继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广东阳江核电站、浙江方家山核电站、福建福清核电站等提供了40余台核环吊,大连重工研制核环吊跟“下饺子”一样,形成了批量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包括为台山、三门、福清、海阳、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国内外核电站已经交工和正在生产的5台CAP型三代环吊,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核电起重设备的国产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第三代核电站的快速建设。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核环吊的基础上,相继为核工业总公司404厂、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公司第四工程公司、脉冲反应堆工程等提供了乏燃料容器起重机、桥式核级吊钩起重机、反应堆燃料棒起重机、电动平车和核级专用遥控桥式起重机等一系列的核工业用的起重设备。多年核电起重设备的承制奠定了大连重工的“核文化”底蕴,使企业成功跻身于国内主要核电站设备供货商,成为核电站起重设备供货商中的“大块头”。2009年,国家发改委确定该公司为第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基地。

采访中,记者记录了这样一组数字:

20多年来大连重工为国内、国际核电站或核设施提供了150余台起重运输设备,包括40台核环吊、22台乏燃料容器起重机等十余种关键设备,其中20余套均为国际、国内首台(套),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核工业建设。

目前大连重工拥有二代改进型核环吊的自主知识产权,消化吸收了第三代AP1000和EPR核环吊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000、CAP1400、ACP1000型核电站用起重设备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中。

干出的是产品 赢来的是尊严

在大连重工,通过对其公司领导、工程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及一线工人的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大连重工不仅仅是出核产品,而是在凝聚一种正能量,一种为国增光、为企业增荣誉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老国企,员工的思维方式、内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正是认识到这些差距,所以大连重工人把干核电产品作为一项企业**升级的攻坚战。从一线工人的操作、工艺技术人员的设计乃至销售人员的谈判都是对传统模式一次颠覆性的**。

一台核环吊的价值*多就是几千万,但它要吊起的物件价值上亿甚至数亿,而且往往都是一些危险载荷,所以**性、可靠性是任何一种起重设备所没有的。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由于总包商都是国外企业,因此采用的全部都是国际*先进的标准。仅原材料而言,国内的检验标准是5项,国际标准是15项。据了解,核环吊用的钢板,要么从国外进口,要么国内钢厂作为一种新型特殊钢材进行研制。仅钢材的国产化,对国内的冶金企业来说,就是一个***的大项目。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句话:核电设备有多重,程序文件就有多重。虽然不排除这句话的夸张成分,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质量管理的严谨性和缜密性。

大连重工港口机械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王立斌向记者介绍说,在核电产品加工的全过程中,每一根焊条、每一条焊缝、每一个工件都有追溯性,换言之,就是每个操作人员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有备案;每一个工件都要试棒,也就是说加工合格的一个工件,使用的只是截下的其中一段,余下的作为“档案”入库,使用过程中如果这个工件出现质量问题,就会从“档案”中找出原件,责任者及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便一目了然。

产品的“涂装”,对于大连重工这样一个干了70多年各种机械产品的企业来说,用工人的话讲,闭着眼睛都会干,可就是干核电活,公司聘请了专业油漆的“能工巧匠”对自家工人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为了保质保量按期交货,公司提出“举全公司之力、集全公司**资源”一切为核电让步……

这样的事例,在制造过程中不胜枚举。

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使大连重工的产品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评价。法国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来到现场,国际**的加工设备、完善细致的质保文件、精益求精的操作过程使他惊叹不已,现场完全出乎他的预料,后来这位副总裁在考察了全世界的同行业企业后,又一次单独来到大连重工,表示了再一次合作的愿望。

从引进技术到联合设计再到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大连重工在核电起重设备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近二十多年的砺炼。在与外商的合作中,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中,由于国情的不同和我国核电技术的落后,难免出现一些摩擦及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对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搞技术壁垒的个别外商,大连重工不卑不亢,在原则问题上毫不妥协,为企业缩小与国外差距赢得了时间,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采访中王立斌助理给记者讲了几个小故事:

2007年,在引进美国核电AP1000技术的时候,受政府指令,大连重工代表国家全程参与核环吊技术的谈判。当时国家技术核电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谈了10多天,结果发现美方给我们的号称“第三代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环吊技术”,竟是他们本公司的淘汰技术。虽然在当时现阶段的应用上,美方给出的技术可以满足产品需求,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此技术没任何借鉴意义。大连重工由于对AP1000技术早有研究,并有了一定的储备,为了跟紧世界*先进的技术,大连重工的谈判代表据理力争,*终逼着美方还是无条件地把“家底”亮出来。

大连重工对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某种程度上使外方受到了威胁,压力越来越大。在与法国一外商的合作中,外方在合作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处处设障,搞技术保护。以种种貌似正当的理由要求中方必须按法国核电专用标准自编工艺文件和质保文件,并以此要挟,如果用他们的文件价格另议。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大连重工人硬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国内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吸收了美、法、俄等世界先进技术的精华,自编出详细而缜密的工艺和质保文件,并自成体系,汇编出的“核电起重机专用规范”成为国内外同行业的通用标准。在岭澳二期核电站的全球招标中,大连重工三大箱的投标文件里,这些工艺和质保文件占了很大的比例,结果使当时呼声*高的法方丢了标,大连重工一举中标。

在干EPR三代核环吊的过程中,由于中外双方的原因,合同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外方要求中方赔偿650万元人民币。大连重工代表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实事**地据理力争,甚至向老外拍了桌子,激烈的谈判进行了四天两夜,*终使外方代表低下了自恃为高贵的头,从索赔650万元狂降到1美元,在*后一秒时,戏剧性地赔偿中方30万元。

30万元,一个不大的数值,换来的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日益强大和中国人不容欺辱的尊严。(照片由大连重工提供)

AP1000装卸料机(核电设备)。

百万千瓦核环吊。

你可能感兴趣: 机械装备 图片 起重机械 核电设备 核电站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