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知识大全

分享到:
点击量: 202688

  微处理器*概述

  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ing Unit),即微型化的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 。早期微处理器以MPU表示,以区别于大型主机的多芯片CPU。但现在已经不加区分,都用CPU表示。它是可编程化特殊集成电路。一种处理器,其所有组件小型化至一块或数块集成电路内。一种集成电路,可在其一端或多端接受编码指令,执行此指令并输出描述其状态的信号。 这些指令能在内部输入、集中或存放起来。又称半导体中央处理机(CPU), 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主要部件。

  CPU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

  X86兼容是指这些CPU能运行8086/8088指令系统编写的任何程序。

  常见的X86兼容CPU,即使他们采用完全不同的内核,也不影响除主板以外的硬件和几乎所有的软件的高度兼容。

  微处理器的组件常安装在一个单片上或在同一组件内,但有时分布在一些不同芯片上。在具有固定指令集的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由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逻辑单元组成。在具有微程序控制 的指令集的微型计算机中,它包含另外的控制存储单元(源自:英汉双解计算机字典)。用作处理通用数据时,叫作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这也是*为人所知的应用(如:Intel Pentium CPU);专用于作图像数据处理的,叫作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如Nvidia GeForce 6150 GPU);用于音频数据处理的,叫作Audio Processing Unit音频处理单元(如Creative emu10k1 APU)等等。物理性来说,它就是一块集成了数量庞大的微型晶体管与其他电子组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 IC)芯片。

  之所以会称为微处理器,并不只是因为它比迷你电脑(mini computer)所用的处理器还要小而已。*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初各大芯片厂之制程,已经进入了 1 微米的阶段,用 1 微米的制程,所产制出来的处理器芯片,厂商就会在产品名称上用“微”字,强调他们很高科技。就如同现在的许多商业广告一样,很喜欢用“纳米”字眼。

  微处理器*组成

  微处理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al Unit);累加器和通用寄存器组;程序计数器(也叫指令指标器);时序和控制逻辑部件;数据与地址锁存器/缓冲器;内部总线组成。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微处理器*内部结构

  16位微处理器(图中为8086微处理器)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执行部件(EU),即执行指令的部分;另 微处理器一部分是总线接口部件(BIU),与8086总线联系,执行从存储器取指令的操作。微处理器分成EU和BIU后,可使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操作重叠进行。EU部分有一个寄存器堆,由8个16位的寄存器组成,可用以存放数据、变址和堆栈指针、算术运算逻辑单元 (ALU)执行算术运算和逻辑操作,标志寄存器寄存这些操作结果的条件。执行部件中的这些部件是通过数据总线传送数据的。总线接口部件也有一个寄存器堆,其中CS、DS、SS和ES是存储空间分段的分段寄存器。IP是指令指针。内部通信寄存器也是暂时存放数据的寄存器。指令队列是把预先取来的指令流存放起来。总线接口部件还有一个地址加法器,把分段寄存器值和偏置值相加,取得20位的物理地址。数据和地址通过总线控制逻辑与外面的8086系统总线相联系。

  1.执行部件EU

  执行部件的功能就是负责从指令队列取指令并执行。从编程结构图可见,执行部件由下列几个部分组成:

  (1)算术逻辑单元ALU

  (2)标志寄存器FLOG;

  (3)数据暂存寄存器;

  (4)通用寄存器组:包括4个16位位数据寄存器 AX、BX、CX、DX;4个16位地址指针与变址寄存器SP, BP, SI, DI。

  (5)EU控制电路

  2.总线接口部件 (BIU)

  总线接口部件根据执行部件的请求,负责与存储器、I/O端口传送数据。由下列各部分组成:

  (1)4个段地址寄存器;

  CS——16位的代码段寄存器;

  DS——16位的数据段寄存器;

  ES——16位的扩展段寄存器;

  SS——16位的堆栈段寄存器;

  (2)16位的指令指针寄存器IP;

  (3)20位的地址加法器;

  (4)6字节的指令队列缓冲器。

  “流水线”结构

  总线接口部件BIU和执行部件EU并不是同步工作的,两者的动作管理遵循如下原则:

  每当8086的指令队列中有2个空字节,BIU就会自动把指令取到指令队列中。而同时EU从指令队列取出一条指令,并用几个时钟周期去分析、执行指令。当指令队列已满,而且EU对BIU又无总线访问请求时,BIU便进入空闲状态。在执行转移、调用和返回指令时,指令队列中的原有内容被自动**,并要求BIU从新的地址重新开始取指令,新取的**条指令将直接经指令队列送到EU去执行,随后取来的指令将填入指令队列缓冲器。

  微处理器*工作原理

  可用晶体管的数量对处理器性能有巨大影响。如上所述,在8088这样的处理器中,通常要花费15个时钟周期才能执行一条指令。由于乘法器的设计方式,在 8088上进行16位的乘法运算大约需要80个时钟周期。而晶体管越多,就越有可能在一个周期中执行更多的乘法运算。

  晶体管数量的增多还使我们能够使用一种称为流水线的技术。在流水线式的体系结构中,指令的执行过程是相互重叠的。所以,虽然需要花费5个时钟周期来执行每条指令,但是可以同时执行5条指令的各个阶段。这样,表面看起来在每个时钟周期内即可执行完一条指令。

  许多现代的处理器具有多个指令***,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流水线。这样便存在多个指令流,也就是说每个时钟周期可以完成多条指令。但是这种技术实现起来非常复杂,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晶体管。

  微处理器*分类

  根据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微处理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一般而言,通用处理器追求高性能,它们用于运行通用软件,配备完备、复杂的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强调处理特定应用问题的高性能,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专用程序,配备轻量级操作系统,主要用于蜂窝电话、CD播放机等消费类家电;微控制器价位相对较低,在微处理器市场上需求量*大,主要用于汽车、空调、自动机械等领域的自控设备。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CPU从*初发展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酝酿构建的64位微处理器,可以说个人电脑的发展是随着CPU的发展而前进的。

  微处理器*技术指标

  字长:把CPU在单位时间内一次可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

  CPU主频 :CPU的内核实际运行频率 。

  主频=外频*倍频系数

  CPU外频:CPU与外部进行数据传输时使用的频率。是由主板为CPU提供的基准时钟频率,也叫系统总线频率(外频)。前端总线(FSB)频率: (图2-1)CPU就是通过前端总线(FSB)连接到北桥芯片,进而通过北桥芯片和内存、显卡交换数据。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现之前和刚出现Pentium 4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2倍、4倍甚至更高。而外频更多的影响了PCI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微处理器*技术术语

  处理器的指令集:

  ① CISC指令集:也称为复杂指令集,英文全称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在CISC微处理器中,程序的各条指令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每条指令中的各个操作也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顺序执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但计算机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执行速度慢。常用的X86指令集就属于CISC范畴。

  ② RISC指令集:也称为精简指令集,英文全称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它是在CISC指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对于CISC型CPU,RISC型CPU不仅精简了指令系统,还采用了一种叫做“超标量和超流水线结构”,大大增加了并行处理能力。RISC指令集是高性能CPU的发展方向。

  流水线技术:是Inter**在486芯片中开始使用。在CPU中由5-6个不同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指令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在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同步执行,这样就能实现在一个CPU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到了Pentium在CPU中两条具有各自独立电路单元的流水线。

  超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 :超流水线是指某些CPU内部的流水线超过通常的5-6步以上。超标量是指CPU中有一条以上的流水线,并且每时钟内可以完成一条以上的指令,这种设计就叫超标量技术。

  乱序执行技术 :CPU采用了允许将多条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电路单元处理的技术。

  分支预测和推测执行技术 :分支预测是提前确定可能的程序分支方向,在预测程序是否分支后所进行的处理也就是推测行。

  指令特殊扩展技术是指CPU是否具有对X86指令集外的指令扩展执行能力。

  MMX:多媒体指令集。但没有加强浮点方面的运算能力。

  SSE: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

  3D Now!是AMD公司开发的多媒体扩展指令集。主要应用于3D游戏。

  工作电压: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早期的工作电压一般为5V,随着CPU的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CPU的工作电压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Intel出品的Tualatin核心Celeron已经采用1.475V的工作电压了。

  微处理器*算术逻辑单元

  算术逻辑单元ALU主要完成算术运算(+,-、×、÷、比较)和各种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移位)等操作。ALU是组合电路,本身无寄存操作数的功能,因而必须有保存操作数的两个寄存器:暂存器TMP和累加器AC,累加器既向ALU提供操作数,又接收ALU的运算结果。

  寄存器阵列实际上相当于微处理器内部的RAM,它包括通用寄存器组和专用寄存器组两部分,通用寄存器(A,B,C,D)用来存放参加运算的数据、中间结果或地址。它们一般均可作为两个8位的寄存器来使用。处理器内部有了这些寄存器之后,就可避免频繁地访问存储器,可缩短指令长度和指令执行时间,提高机器的运行速度,也给编程带来方便。专用寄存器包括程序计数器PC、堆栈指示器SP和标志寄存器FR,它们的作用是固定的,用来存放地址或地址基值。其中:

  A)程序计数器PC用来存放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地址,因而它控制着程序的执行顺序。在顺序执行指令的条件下,每取出指令的一个字节,PC的内容自动加1。当程序发生转移时,就必须把新的指令地址(目标地址)装入PC,这通常由转移指令来实现。

  B)堆栈指示器SP用来存放栈顶地址。堆栈是存储器中的一个特定区域。它按“后进先出”方式工作,当新的数据压入堆栈时,栈中原存信息不变,只改变栈顶位置,当数据从栈弹出时,弹出的是栈顶位置的数据,弹出后自动调正栈顶位置。也就是说,数据在进行压栈、出栈操作时,总是在栈顶进行。堆栈一旦初始化(即确定了栈底在内存中的位置)后,SP的内容(即栈顶位置)使由CPU自动管理。

  C)标志寄存器也称程序状态字(PSW)寄存器,用来存放算术、逻辑运算指令执行后的结果特征,如结果为0时,产生进位或溢出标志等。

  定时与控制逻辑是微处理器的核心控制部件,负责对整个计算机进行控制、包括从存储器中取指令,分析指令(即指令译码)确定指令操作和操作数地址,取操作数,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送运算结果到存储器或I/O端口等。它还向微机的其它各部件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使CPU内、外各部件间协调工作。

  内部总线用来连接微处理器的各功能部件并传送微处理器内部的数据和控制信号。

  必须指出,微处理器本身并不能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工作系统,也不能独立地执行程序,必须配上存 微处理器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构成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后才能独立工作。

  微处理器*存储器

  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用来存放当前正在使用的或经常使用的程序和数据。存储器按读、写方式分为随机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RAM也称为读/写存储器,工作过程中CPU可根据需要随时对其内容进行读或写操作。RAM是易失性存储器,即其内容在断电后会全部丢失,因而只能存放暂时性的程序和数据。ROM的内容只能读出不能写入,断电后其所存信息仍保留不变,是非易失性存储器。所以ROM常用来存放**件的程序和数据。如初始导引程序、监控程序、操作系统中的基本输入、输出管理程序BIOS等。

  微处理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I/O接口)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他是微型计算机连接外部输入、输出设备及各种控制对象并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逻辑控制电路。由于外设的结构、工作速度、信号形式和数据格式等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不能直接挂接到系统总线上,必须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来做中间转换,才能实现与CPU间的信息交换。I/O接口也称I/O适配器,不同的外设必须配备不同的I/O适配器。I/O接口电路是微机应用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微机应用系统的研制和设计,实际上主要是I/O接口的研制和设计。因此I/O接口技术是本课程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将在第八章中详细介绍。

  微处理器*MMX芯片

  微处理器的英文缩写是CPU,即中央处理单元,是计算机的核心,计算机完成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在它的指挥和干预下完成的。计算机配置的CPU的型号实际上代表着计算机的的基本性能水平。目前市场上***的是多功能奔腾级以上的芯片MMX芯片。 MMX芯片 MMX芯片 MMX是英文MultiMediaeXtension(多媒体扩展)的缩写。英特尔在1996年3月份正式公布了MMX技术的细节后,于1997年1月正式向全球推出基于MMX技术的166MHz和200MHz的Pentium芯片,1997年3月份推出基于MMX技术的233MHz的PentiumPro芯片。 MMX技术是英特尔公司针对X86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一次重大扩充,使计算机同多媒体相关任务的综合处理能力提高了1.5~2倍,它不仅是英特尔自i386面世以来对英特尔CPU体系结构的一次显著改进,同时也是英特尔对多媒体数据处理等专用芯片及功能板卡的一次强力挑战。 从芯片设计的角度来看,新技术MMX有以下一些要点: 单指令多数据技术 英特尔为MMX技术设计了一组基本的、通用的整型指令集,以满足各种多媒体和通讯应用的需要。其中*基本的是单指令多数据(即SIMD)技术。该技术允许利用任何新增加的单个指令处理多组数据。 借用寄存器 将CPU中8个浮点运算单元(FPU)重新命名为8个MMX寄存器,因而在物理上不需要增加新的寄存器。这样,现有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无需作任何修改即可运行于具有MMX的CPU上,保证了向下兼容。 增加新指令 增加了57个MMX指令。这些指令都具有一些各自的独特功能。例如分支指令能够利用掩码和位比较在多个操作数中执行逻辑操作,从而达到没有延时的分支效果等等。 采用新的数据类型 新的数据类型包括压缩型字节、压缩型字、压缩型双字和压缩型四字,他们都是压缩的定点整数类型,可以将多个整型机器字压缩到8个64位的MMX寄存器中。将64位数据置于单个寄存器中,使MMXCPU可以同时处理8个字节的数据,这有利于加速计算密集型的循环运算。 由于采用MMX技术的CPU中实际上并没有增加新寄存器,而是借用了8个浮点运算寄存器,于是导致MMX技术的固有缺陷,诸如不能加速所有应用软件的运行速度、多任务环境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以及软件版本需要多样化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英特尔公司在推出相应的MMXCPU的同时也承诺逐步解决上述问题。加之在MMX的实现上,兼容厂商将采取不同的技术。所以对于用户而言,MMX技术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

  微处理器*总线(BUS)

  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是微型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件。它由若干条通信线和起驱动,隔离作用的各种三态门器件组成。微型计算机在结构形式上总是采用总线结构,即构成微机的各功能部件(微处理器、存储器、I/O接口电路等)之间通过总线相连接,这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上的独特之处。采用总线结构之后,使系统中各功能部件间的相互关系转变为各部件面向总线的单一关系,一个部件(功能板/卡)只要符合总线标准,就可以连接到采用这种总线标准的系统中,从而使系统功能扩充或更新容易、结构简单、可靠性大大提高。在微型计算机中,根据他们所处位置和应用场合,总线可被分为以下四级,如图1.4所示。

  (1)片内总线:它位于微处理器芯片内部,故称为芯片内部总线。用于微处理器内部ALU和各种寄存器等部件间的互连及信息传送(如图1.3中的内部总线就是片内总线)。由于受芯片面积及对外引脚数的限制,片内总线大多采用单总线结构,这有利于芯片集成度和成品率的提高,如果要求加快内部数据传送速度,也可采用双总线或三总线结构。

  (2)片总线:片总线又称元件级(芯片级)总线或局部总线。微机主板、单扳机以及其它一些插件板、卡(如各种I/O接口板/卡),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板/卡上包含有CPU,RAM,ROM,I/O接口等各种芯片,这些芯片间也是通过总线来连接的,因为这有利于简化结构,减少连线,提高可靠性,方便信息的传送与控制。通常把各种板、卡上实现芯片间相互连接的总线称为片总线或元件级总线。

  相对于一台完整的微型计算机来说,各种板/卡只是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局部,故又把片总线称为局部总线,而把用于连接微机各功能部件插卡的总线称为系统总线。局部总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将在第七章中讨论。   

     (3)内总线:内总线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因为该总线是用来连接微机各功能部件而构成一个完整微机系统的,如图1.2中所示,所以称之为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是微机系统中*重要的总线,人们平常所说的微机总线就是指系统总线,如PC总线、AT总线(ISA总线)、PCI总线等。系统总线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系统总线上传送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地址信息、控制信息,因此,系统总线包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如图1.2中所示。

  数据总线DB用于传送数据信息。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他既可以把CPU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数据总线的位数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真正的数据,也可以指令代码或状态信息,有时甚至是一个控制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地址总线AB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由于地址只能从CPU传向外部存储器或I/O端口,所以地址总线总是单向三态的,这与数据总线不同。地址总线的位数决定了CPU可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比如8位微机的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大可寻址空间为216=64KB,16位微型机的地址总线为20位,其可寻址空间为220=1MB。一般来说,若地址总线为n位,则可寻址空间为2n字节。   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控制信号中,有的是微处理器送往存储器和I/O接口电路的,如读/写信号,片选信号、中断响应信号等;也有是其它部件反馈给CPU的,比如:中断申请信号、复位信号、总线请求信号、限备就绪信号等。因此,控制总线的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一般是双向的,控制总线的位数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实际上控制总线的具体情况主要取决于CPU。

  (4)外总线:也称通信总线。用于两个系统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如两台微机系统之间、微机系统与其他电子仪器或电子设备之间的通信。常用的通信总线有IEEE-488总线,VXI总线和RS-232串行总线等。外总线不是微机系统本身固有的,只有微型机应用系统中才有。

  根据微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微处理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微控制器。一般而言,通用处理器追求高性能,它们用于运行通用软件,配备完备、复杂的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强调处理特定应用问题的高性能,主要用于运行面向特定领域的专用程序,配备轻量级操作系统,主要用于蜂窝电话、CD播放机等消费类家电;微控制器价位相对较低,在微处理器市场上需求量*大,主要用于汽车、空调、自动机械等领域的自控设备。

  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初的8088集成了29000个晶体管,而PentiumⅢ的集成度超过了2810万个晶体管;CPU的运行速度,以MIPS(百万个指令每秒)为单位,8088是0.75MIPS,到高能奔腾时已超过了1000MIPS。不管什么样的CPU,其内部结构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和存储单元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对命令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工作。

  微处理器*8086工作模式

  为了构成不同规模的微型计算机,适应各种各样的应用场合,Intel公司在设计8086 CPU芯片时,规定了可以在两种方式下工作,即*小工作方式和*大工作方式。

  1.*小工作模式 :系统中只有一个CPU,所有的总线控制信号都由8086直接产生。

  在8086的*小模式中,硬件连接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MN/MX引脚接+5V,决定了8086工作在*小模式。

  (2)有一片8284A,作为时钟发生器。

  (3)有三片8282或74LS373,用来作为地址锁存器。

  (4)当系统中所连接的存储器和外设比较多时,需要增加系统数据总线的驱动能力,这时,可选用两片8286或74LS245作为总线收发器。

  2.*大工作模式 :系统中有两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大模式配置和*小模式配置有一个主要的差别:*大模式下多了8288总线控制器。

  3.8086CPU的引脚信号

  微处理器*架构

  决定CPU整体性能表现的关键因素已经不仅仅是主频,也不是缓存技术,而是核心架构。回顾历代CPU,我们不难发现Intel在大部分时间内都保持**地位。Pentium采用了代号为P5的架构、Pentium Pro、Pentium Ⅱ、Pentium Ⅲ采用了代号为P6的架构、Pentium 4和Pentium D则采用了NetBurst架构,目前,Intel推出了全新的Core架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彻底取代NetBurst架构。AMD处理器主要采用的架构有K7和K8。常见的Athlon采用了K7架构,Athlon 64即采用了K8架构。

  微处理器**新动态

  Intel官方正式确认,基于全新Nehalem架构的下一代桌面处理器将沿用“Core”(酷睿)名称,命名为“Intel Core i7”系列,**版的名称是“Intel Core i7 Extreme”系列。

  Intel Core i7是一款45nm原生四核处理器,处理器拥有8MB三级缓存,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处理器采用LGA 1366针脚设计,支持**代超线程技术,也就是处理器能以八线程运行。根据网上流传的测试,同频Core i7比Core 2 Quad性能要高出很多。

  综合之前的资料来看,英特尔首先会发布三款Intel Core i7处理器,频率分别为3.2GHz、2.93GHz和2.66GHz,主频为3.2GHz的属于Intel Core i7 Extreme,处理器售价为999美元,当然这款**处理器面向的是发烧级用户。而频率较低的2.66GHz的定价为284美元,约合1940元人民币,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全新一代Core i7处理器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推出。

  而从英特尔技术峰会2008(IDF2008)上英特尔展示的情况来看,core i7的能力在core2 extreme qx9770(3.2GHz)的三倍左右。IDF上,intel工作人员使用一颗core i7 3.2GHz处理器演示了CineBench R10多线程渲染,结果很惊人。渲染开始后,四颗核心的八个线程同时开始工作,仅仅19秒钟后完整的画面就呈现在了屏幕上,得分超过45800。相比之下,core2 extreme qx9770 3.2GHz只能得到一万两千分左右,超频到4.0GHz才勉强超过15000分,不到core i7的3分之一。core i7的超强实力由此可窥见一斑。

  微处理器*发展趋势

  处理器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完全32位的ALU(内置快速浮点处理器)和多指令流的流水线式执行方式。处理器设计的*新进展是64位ALU,预计在下一个十年中家用PC就会用上这种处理器。此外,还存在为处理器添加可高效执行某些操作的特殊指令(例如MMX指令)的趋势,以及在处理器芯片中增加硬件虚拟内存支持和L1缓存的趋势。所有这些趋势都进一步增加了晶体管的数量,导致现在的处理器包含数千万个晶体管。而这些处理器每秒大约可以执行十亿条指令!

  微处理器*多核时代

  2000年英特尔公司发布基于超线程技术的奔腾4处理器。尽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核,但这种开创性的理念拉开了多核时代的大幕 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奔腾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电影;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13 秒。

  2005年4月,英特尔的**款双核处理器平台包括采用英特尔955X高速芯片组、主频为3.2GHz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版840,此款产品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来临了。双核和多核处理器设计用于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执行内核,以支持同时管理多项活动。英特尔超线程(HT)技术能够使一个执行内核发挥两枚逻辑处理器的作用,因此与该技术结合使用时,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版840能够充分利用以前可能被闲置的资源,同时处理四个软件线程。 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5月,带有两个处理内核的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随英特尔945高速芯片组家族一同推出,可带来某些消费电子产品的特性,例如:环绕立体声音频、高清晰度视频和增强图形功能。

  2006年1月,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D9xx系列处理器,包括了支持VT虚拟化技术的PentiumD960(3.60GHz)、950(3.40GHz)和不支持VT的PentiumD945(3.4GHz)、925(3GHz)(注:925不支持VT虚拟化技术)和915(2.80GHz)。

  2006年7月,英特尔公司今天面向家用和商用个人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发布了十款全新英特尔酷睿2(扣肉)双核处理器和英特尔酷睿**处理器。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家族包括五款专门针对企业、家庭、工作站和玩家(如**游戏玩家)而定制的台式机处理器,以及五款专门针对移动生活而定制的处理器。首批电脑于今天上市,八月份还将有更多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推出。这些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设计用于提供出色的能效表现,并更快速地运行多种复杂应用,支持用户改进各种任务的处理,例如:更流畅地观看和播放高清晰度视频;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更好地保护电脑及其资产;以及提供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和更加纤巧时尚的笔记本电脑外形。 全新处理器可实现高达40%的性能提升,其能效比*出色的英特尔奔腾处理器高出40%。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包含2.91亿个晶体管。不过,PentiumD谈不上是一套**的双核架构,Intel只是将两个完全独立的CPU核心做在同一枚芯片上,通过同一条前端总线与芯片组相连。两个核心缺乏必要的协同和资源共享能力,而且还必须频繁地对二级缓存作同步化刷新动作,以避免两个核心的工作步调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