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重组 那些必须迈过的坎

分享到:
点击量: 193343

虽然双方重组依然要面临很多问题,但是重组的路必须要走,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行业整合发展的趋势。在这个事情上,做比不做强。

已经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的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汽”)被重组一事,终于随着5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东风汽车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而初露端倪。这是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后,国内又一起影响较大的企业重组。

“虽然双方重组依然要面临很多问题,但是重组的路必须要走,兼并重组是中国汽车行业整合发展的趋势。在这个事情上,做比不做强。”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强强联手,打造行业大鳄

从2011年6月至今,有关东风集团重组福汽集团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也许看中了福汽的资产会给企业带来“福气”,在东风之前,广汽、北汽都曾有意向与福汽进行重组,但都因股权分配、价格以及地方政府利益等因素影响导致重组没有了下文。

据报道,早在2009年,北汽与福汽就福建奔驰股权并购一事进行磋商,并已经达成了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北汽预购入福汽40%的股权。但作为谈判的关键点,有关股权收购价格的问题却迟迟未能谈妥。

翻阅资料可以看出,在福汽重组的问题上,福建省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有着明显的诉求:要在重组的基础上实现福建汽车产值的*大化。

福汽成立于1992年,为福建省属国有独资公司,旗下企业主要有东南汽车、福建戴姆勒、金龙汽车、新龙马汽车等。该集团旗下整车公司仅东南汽车、金龙汽车有盈利,福建戴姆勒和成立时间不长的新龙马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2011年,福汽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但到2012年,福汽实现营业收入仅102.6亿元。在国内汽车市场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其它省份因汽车生产赚得盆盈钵满之际,福建省显然落伍了。在自救无望的情况下,选择被重组,是惟一可行的路。在这种情况下,东风汽车公司与福汽*终走到了一起。与其它集团相比,东风汽车公司的资金实力、规模和管理经验要更胜一筹。

根据框架协议,东风汽车公司将以增资方式受让福建省国资委持有的福汽45%股权,实现东风对福汽的重组。同时,东风和福汽还将重新组建一家投资公司控股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东风和福汽分别占有新投资公司2/3和1/3的股份。新投资公司将拥有东南汽车50%的股权。双方重组,对其它整车项目没有涉及。

顺势而为,企业兼并重组仍需探索

兼并重组,始终是汽车行业的一个难题。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以失败的案例居多。不同的是,国际上更多的是企业行为,而中国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而政府的利益博弈束缚了很多企业的发展。也许正因为重组后的发展障碍很多,目前国际上的汽车企业开始转向技术合作的形式,如宝马与丰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合作、大众与铃木在小型车上的合作。在国内,广汽与奇瑞也开始在技术和研发层面进行合作,并不涉及股权。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这被认为是推动汽车企业重组的纲领性文件。此后,汽车行业的兼并重组案例增多。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志勇告诉记者,无论是“天一重组”、“上南合作”、广汽重组长丰,还是长安重组哈飞、昌河,目前来看,都存在不少问题,只有上南合作算是比较成功的。

相对于上汽让南汽起死回生,长安对昌河的整合就比较艰难了。在长安对于旗下业务的整合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有关生产资质的争夺纠纷始终缠绕在长安和昌河之间,而哈飞的发展也并不顺利。

张志勇认为,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汽车企业多,品牌多,竞争力提升缓慢。无论结果如何,重组总是大趋势,这是必须要迈的槛。“走出这一步,出现问题以后,再修正,否则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多、实力不强的现状难以改变。因此,东风重组福汽是有积极意义的。”

市场仍待政府转换角色

虽然不少业内人士支持汽车企业重组,但目前企业之间重组依然有很多障碍需要解决。45%的持股比例,也会给东风今后完全控股福汽集团带来不少障碍。

就在业内人士思考福汽集团旗下的金龙汽车是否也在重组之列时,这家客车龙头的控股上市公司也采取了行动。金龙汽车5月14日晚间公告称,公司收到股东厦门海翼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厦门市国资委)的通知,厦门市政府研究了对厦门市国资委下属国有全资公司厦门顺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顺承资产公司)的资产重组事项,厦门市国资委拟将顺承资产公司受托管理的厦门市电子器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给海翼集团。厦门市电子器材公司现为公司第三大股东,持有公司7.68%的股份。目前金龙汽车是大金龙、苏州金龙和厦门金旅的控股股东。

股份划转后,海翼集团将持有公司股份9162.57万股,占公司股份的20.70%,超过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13.52%股份,成为公司**大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厦门市国资委,此次股份变更不会使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据了解,这次股权划转,强化了厦门市国资委对金龙汽车的控制,避免出现对这几家客车企业的争夺。目前,金龙汽车控股的3家客车企业,都是盈利能力较强的,厦门市政府显然不愿拱手让人。

在重组中,政府的作用有多大?国内某商用车企业曾经异地重组了另外一家企业,在资本上也实现了控股。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这样,我们在企业里说了也不算。”显然,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重组,还缺少宽松的外部环境。

“福汽没有了几家客车龙头企业,规模就小了不少。从资本关系来说,东风没有完全掌握福汽的控股权,也会给以后的**整合带来难题,而且东南汽车的股权关系也并不简单。”张志勇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多样,但他也并不看好广汽与奇瑞的技术合作形式,因为双方都没有在市场上**竞争力的技术。“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应该依靠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政企分开,也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福汽愿意被重组,显然也是市场起了作用,因为福汽发展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但是从签约双方来看,一方是企业主体,一方是政府,政府主导重组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两家企业能否产生1+1>2的结果,还有待检验。”

延伸阅读

2009年~2012年国内车企主要兼并重组案例

广汽集团吸并长丰  广汽集团吸并广汽长丰,实现“大广汽”蓝图的“*后一垒”,可谓经历了一波三折。2009年,广汽集团收购长丰汽车29%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2011年,广汽以换股吸收合并的方案启动对广汽长丰的二次重组;2012年3月29日,广汽集团终于成功借壳广汽长丰登陆A股,成为国内**A+H股整体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汽车集团。

分析:毫无疑问,这是近年来国内汽车业界并购重组的一次成功典范。通过这次吸并,广汽在展开扩张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资本化运营,推动了内部整合。广汽集团下血本借壳上市,*终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首先,广汽集团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产能300万辆、销售收入4000亿元的目标,借助A股上市获得国内更大的融资平台对此意义重大。其次,广汽在重组后收购了广汽长丰持有的广汽三菱100%股权,完成了组建广汽三菱合资公司的又一实质性程序。*后,通过此次吸并,广汽将“猎豹”收归旗下,使之成为传祺之外广汽的**个自主乘用车品牌;不过,今年3月长丰又将猎豹回购,此事值得玩味。

长安福特马自达顺利拆分

早在2011年,长安福特马自达总裁马瑞麟就透露,长安福特马自达按照50∶50的对等股比拆分成长安马自达和长安福特两家合资公司的重组方案已获得政府同意,预计年底实施。

但受2012年年初的昌河事件影响,长安马自达的生产资质问题未能解决,分家一事不得不延后。

到了2012年8月,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存续分立重组计划正式通过发改委审批。

今年1月13日,长安马自达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分析:马自达在这段“****”中从开始就处于受“委屈”的地位:2001年,福特与长安合资;五年后马自达参股,长安福特马自达成立,三方股比为长安50%、福特35%、马自达15%。2008年,福特出售了其持有的马自达股权,逐渐失去对马自达的控制,于是马自达便萌生了自立门户的念头,但受生产资质的限制没能成功。

如今,长安马自达将工厂、销售公司及研发中心都移到了南京,颇有另立山头之后大展拳脚之势。由于整体合资规格显著高于仅仅在销售层面的合资(一汽马自达),未来马自达中国的战略重心将很可能向长安马自达倾斜。

广汽成功重组吉奥

2010年12月,广汽集团与吉奥汽车合资的广汽吉奥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其中广汽持股51%,吉奥持股49%。合资公司成立后对吉奥汽车原有整车资产和业务进行了整合,累计投资预计达60亿元,将逐步形成5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从2009年6月双方接触开始,历时近一年半,这起国内首例国有车企并购民企案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分析:与吉奥合作是继重组长丰汽车、牵手菲亚特和三菱后,广汽集团扩张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不仅填补了广汽在微车项目上的空缺,同时方便其打进华东市场。对吉奥来说,靠上实力雄厚的国企大树无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从广汽吉奥成立后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也称得上是一次双赢的合作。

目前国内兼并重组的*大问题就是只简单地叠加了企业规模,没能把“物理反应”变成“化学反应”,无法实现整合效益的提升。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阶段,不少民营自主品牌前景堪忧,但这也为未来汽车业兼并重组提供了机会,广汽吉奥的成功说明,国企与民企联姻的方式或是一条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长安集团欲整合昌河汽车未遂

2009年,长安汽车从中航手中收购了昌河、哈飞、昌河铃木等公司的股权。意气风发的长安正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整合,不想却碰上了昌河这块难啃的骨头。

2012年1月,长安计划将昌河铃木的生产资质转给长安马自达,遭到了昌河汽车的抵制,引发了工人罢工、甚至攻击长安方面派驻昌河领导的流血事件。

2013年1月,长安计划将合肥昌河生产基地收归为长安的生产基地,再次遭遇抵���。

两次短兵相接,都以长安的妥协结束,而昌河汽车在经历冲突后也已开始谋求“自治”,多方利益的暗斗*终让长安的内部重组大戏暂以悲剧收场。

分析:“大长安”的整合之路何以如此艰难?在长安的整合计划中,昌河汽车起着关键作用,但其中涉及利益交集点太多,稍一不慎,或将影响整个整合计划的成败。而此次整合失败的主因,其实还是长安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管理能力不足。另外,工人罢工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积重难返的昌河汽车是否真能涅?重生也是未知数,这样的斗争中或许双方都是输家。

而昌河事件所体现出的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也是中国式兼并重组难以回避的关键问题。

北汽收购福建戴姆勒遭遇难产

2009年,北汽与福建戴姆勒就曾签署了框架协议,欲让福汽转让40%的福建戴姆勒股权给北汽,福汽保留10%的股权。

然而,随着福建戴姆勒的“准生证”耗时9年终于2010年落地,福汽对于此前的协议产生了动摇。举棋不定之时,福汽集团又迎来了福建政府提出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这一汽车产业发展的机遇。

其后,福汽的经营状况的持续向好也让其底气十足:2009年,福汽扭转连续五年销量下滑的局面,同比增长40%;旗下东南汽车更是同比增长100%。

福汽见异思迁,北汽也似乎激情减退。收购萨博之后,北汽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并购需谨慎,于是把重心转向坐牢本地市场,放缓了扩张脚步,一度甚嚣尘上的收购传闻*终偃旗息鼓。

分析:目前北汽有乘用车、轻卡和重卡项目,但是轻型商用车板块仍是空白,若将福建戴姆勒收入囊中,北汽的产业版图将更加完善。

根据北汽集团的规划,到2015年,其产销量要达到3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若效仿上南合作,北汽全盘整合福汽,更有益于扩大北汽规模。而且,在国家鼓励兼并重组的大背景下,北汽再次出手也符合政策要求。不过,福汽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若没有外力的干预,只依靠市场,北汽重组福汽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