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载机行业有喜有忧处境各不相

分享到:
150
下一篇 >
  国内装载机行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成长期开始向成熟期过渡,领导厂商市场份额逐步扩大,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近几年来,以柳工,厦工、龙工和临工为代表的四大装载机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60%以上。但是,经历了2010年以来整个行业的大起大落之后,处于传统优势地位的柳工和厦工,已逐渐被身后的龙工和临工赶上甚至超越,BIG4整体市场份额的稳定掩盖不了其内部格局的快速变化。
   柳工:**风范,地位无人能撼
  虽然自2009年以来,柳工在市场份额排名榜上的宝座先后被厦工、龙工和临工夺走过,但把柳工称为装载机行业的老大,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反对。的确,柳工几十年来在装载机行业树立起的品牌形象不是其他品牌一朝一夕所能撼动的,其在重载领域和**市场的统治力也令其他三家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同时,柳工装载机的客户满意度也是BIG4中*高的。一谈到柳工装载机,用户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可靠、耐用。据驰昂咨询对装载机用户的访谈结果显示,66位柳工装载机用户中仅有一位表示对柳工装载机不满意,这一比例远低于龙工的18.2%和厦工的6.9%。
  当然,面对临工、龙工等后起之秀,作为行业老大的柳工也并非高枕无忧,其*明显的劣势或许就是价格竞争力方面的不足。所以,近几年柳工也开始尝试在河北、山东等重点省份将部分机型的价格段向下延伸,以适应装载机行业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临工:后来居上,发展势头迅猛
  记得2年前,欣昊(厦门)工贸有限公司的一位销售经理在接受驰昂咨询的访谈时,曾经自信满满地表示:2年之内,临工将取代柳工和龙工,坐上装载机行业的头把交椅。虽然这位销售经理的话可能略带玩笑的成分,虽然两年后临工的行业地位仍然和柳工有一定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2011年的逆势增长以及在 2012年极度不利的行业环境下销量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这两年间临工的发展的确令许多人为之眼前一亮。截止到今年**季度,临工以19.1%的市场份额,**登上了装载机市场份额排名榜首的位置。
  临工之所以在近两年中的发展势头盖过了其他三家竞争对手,主要得益于其宽松甚至有些激进的销售政策以及其非常规大手笔的品牌宣传。临工给予客户低首付甚至是零首付的销售政策,给予代理商大额的周转资金用以支撑激进的销售政策,同时配合多渠道的广告宣传,这些举措对其市场开拓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另外,临工地处装载机**大省山东,同时靠近河南、河北、陕西等其他装载机重点省份,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为临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提供了基础。
  但是,攀上市场份额**的宝座之后,临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容忽视。例如,与临工地处同一省份的山工,与临工一样拥有强大的外资背景。自从卡特入主以来,山工装载机在性能与质量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卡特的四大代理逐步理顺山工在国内的经销渠道,山工势必将会对临工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龙工:高处回落,期待再度起航
  在临工抢占头把交椅之前,龙工也曾于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占据了年终市场份额榜首的位置。在综合质量,价格以及售后服务等三大影响客户采购的客观因素中,龙工在后两者上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龙工的低价渗透策略,帮助其在中低端市场上占据了大量的份额。而其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也为大部分客户所称道。据驰昂咨询对装载机用户的调研显示,龙工的售后服务满意率高达80%以上,远远**于另外三家竞争厂商。另外,虽然龙工装载机在综合质量上稍显落后,但其对产品的改进速度却处于**。据湖南省的某位龙工销售经理介绍,每隔三个月龙工厂商都会向各地的经销商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并对产品进行升级更新。
  尽管在经历了2012年的行业寒冬之后,龙工的市场份额损失惨重,但驰昂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回暖以及工程机械行业的慢慢复苏,龙工仍然有望收复失地。毕竟龙工装载机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对于租赁客户以及处于入门阶段的客户有着相当大的吸引力。这部分客户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暂时被排挤出了工程机械市场,但是一旦他们再度回归,还是会对龙工的市场份额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
  厦工:前途未卜,能否焕发青春
  2011年,厦工迎来了建厂60周年大庆,在60年的岁月里,厦工见证了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为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60大寿”的喜庆气氛无法掩盖厦工在装载机市场中的隐忧,自从2009年超越柳工登上市场份额排名榜榜首之后,厦工装载机的市场份额开始逐步下滑,不仅丢掉了排名榜首的位置,而且一路下跌到了BIG4的末尾。随着徐工在装载机市场中的再度崛起,厦工在装载机行业中的BIG4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厦工在装载机市场中的衰退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据驰昂咨询对四***装载机用户的调研结果显示,厦工在装载机的可靠耐久性,工作效率,售后服务以及品牌宣传等方面的用户评价均不及其他三家主要竞争对手。不少用户表示厦工装载机的整体质量,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质量相较过去有明显的下降。同时,经销体系管理不力,个别区域内甚至出现经销商“自相残杀”的局面也是厦工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老品牌,厦工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底蕴来应对暂时遇到的困境。在经历了辉煌的60年岁月之后,我们期待厦工能够及时调整状态,在下一个60年里再次焕发青春。
  机械装备产业是我市工业中产销规模总量*大、骨干企业优势明显、稳定性高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基本产业。日前,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进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拓展七大产品领域
  未来三年,我市将着力深化拓展七大产品领域:一是金属加工机械,重点发展金属成形机床、金属切削机床及零部件;二是电气机械,重点发展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电机、电池和电工器材;三是液压机械,重点发展液压材料、液压元件、工程机械和新型农用机械;四是粮食机械,重点发展饲料及农产品加工设备;五是建材机械,重点发展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和成套装备以及混凝土机械;六是环保机械,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七是冶金机械,重点发展自动化成套冶金生产线及关键设备。
  “以‘产品升级、发展转型’为主线,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优势产品,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先进制造,努力将扬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市经信委工作人员表示。
  打造五大制造基地
  我市将着力打造五大制造基地。
  金属加工机床制造基地。以江苏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江都仙城工业园区为主体,依托扬力集团、亚威机床、金方圆、扬锻股份、力创机床、一重机床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智能金属成形机床和切削机床。
  电气机械制造基地。以宝胜工业园、高邮湖西以及各地智能电网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宝胜集团、曙光电缆、江扬电缆、西门子电机、北辰电气、捷凯电力、华鼎电器、国电南自、迅达电磁线、艾诺斯电源、华富能源等骨干企业。
  液压机械制造基地。以广陵经济开发区、高邮汤庄以及各地液压机械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玛切嘉利、海沃机械、朝阳液压、巨超重工、江都永坚等骨干企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液压材料、精密高效液压元件等。
  粮食机械制造基地。以江苏扬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依托牧羊集团、迈安德、显业集团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储藏、中转、加工等功能的饲料和农产品成套装备,以及碟片式分离离心机、农产品品质检测仪器等关键设备。
  建材机械制造基地。以江都水泥机械特色产业集群为主体,依托恒远国际、中材机器、柳工机械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推动篦式冷却机、堆取料机、立式辊磨机等水泥生产成套装备和托泵、搅拌站等混凝土机械,大力发展建设工程总包业务。
  在着力打造这五大基地的同时,我市鼓励已形成比较优势的乡镇和工业集中区发展特色机械产品,重点发展槐泗硫资源利用装备、真武水处理设备、高邮开发区储能电池、卸甲电动工具、武坚高电压试验设备、安宜泵阀管件等六个特色机械产业集聚区。
  实施四大推进工程
  实施规模提升工程。以专业园区做大、规模企业做强为重点,推动产业跨越发展。激发骨干企业加速发展。在重点发展的七大产品领域中,分别选取 3-5家作为规模优势企业培育。引导和帮助企业制定3-5年发展规划,“一企一策”推进企业加速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上市融资,走多元化、链式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力争培育50亿-1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以上,重点发展壮大宝胜集团、牧羊集团、扬力集团、海沃机械等龙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在机械产业细分行业遴选确定50家以上*具潜力中小企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核心技术。
  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坚持项目为王,不断提高项目招引力度和质量,以项目投资拉动产业总量增长。锁定德国通快、现代重工、ABB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上海电气、沈阳机床等国内知名央企、国企、民企。
  实施产业**工程。坚持人才为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层次人才引培,针对机械产业关键领域,引导和支持企业大力引进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件等方面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产业紧缺的模具与机械设计、电气与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等方面研发人才,以及数控操作、精密加工和质量控制等技能型人才。
  实施服务保障工程。设立市级机械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做大规模,对开票销售5亿元以上企业,按实际入库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超上年基数部分给予奖励,每新增500万元奖励不高于50万元。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对实际入库税收300万元以上且同比增幅5%以上企业,其设备和技���投资额在 1500万元(含)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按照设备和技术投资额给予不高于3%的贴息。
  到2015年末,扬州机械装备产业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行业总量: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315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到31%。
  企业规模: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20亿元企业20家以上。
  技术改造:累计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50亿元,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0项,新竣工重大项目30项。
  产业**:力争“三个全覆盖”,即:产销50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大中型企业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产业集群实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覆盖。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装载机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