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闻

826

俄罗斯电力系统事故实时模拟装置测试成功

“卫星”新闻通讯社

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建模”科研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研制出了全工况实时模拟装置,可避免电力系统发生重大故障。这一装置已在真正的电力系统中测试成功,全球尚无同类产品。相关科研文章刊登在《IEEE智能电网》杂志上。 据统计,在引发各国和大都市电力系统重大故障的因素中,只有10%是海啸、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40%的事故由使用不当造成的设备故障或有缺陷的部件引发,调度人员出错及继电保护和自动化操作不当各占25%。也就是说,半数情况与外部因素无关。 电力系统是发电站、电力网络和热力网络的总和,电力和热力网络在统一管理下相互关联,同步运转,实现电力和热能的不间断生产、转化和分配。为确保系统持续高效运转,需对其进行控制,目前主要通过建模来实现,也就是建立发电站或电力系统的虚拟副本。如果在模型上试验成功,就可应用于实际。 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古谢夫解释称:“目前使用数学建模方法来建立虚拟副本,借助微分方程在电力系统模型内部再现所有过程。而这种模拟装置的运算过程被大大简化,提供的电力系统工作数据不准确且滞后,缺少现实意义。” 为此,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了这套新装置,其结合了仿

业界新闻

827

业界新闻

828

业界新闻

829

业界新闻

830

甘肃**无干扰地岩热开发利用企业成立运营

甘肃省人民政府网站

7月21日,由陕西德龙地热开发有限公司、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和甘肃德龙生态建材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甘肃德龙地热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运营。这是我省**无干扰地岩热开发利用企业,标志着无干扰地岩热这一高新技术将在我省实现较大范围开发利用,将对我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该公司的成立也是我省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公司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将实现地热基础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和工程化应用的一体化。 无干扰地岩热利用技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领衔的技术团队研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中低温地热能利用“取热不取水”的新技术。该技术通过钻机向地下一定深处(2000米-3000米)岩层钻孔,到达高温岩层后,在钻孔中安装金属换热器,在金属换热器内注入热介质,通过热介质与地下岩石层的热能交换,向地面建筑物供热。同时,该技术不受气候场地条件制约,系统与地下岩层物理隔离,只取热不取水,因此对地上地下水环境均“无干扰”,无废气、废液、废渣排放,治污降霾效果显著。 相比于传统的燃煤锅炉、燃气锅炉、地源热泵等供暖方式,无干扰地岩热利用技术突破了因环保问题及不可持续性带

云计算:这是一个“认知优先”世界

IT168

忘了“移动优先”和“云计算优先”吧,当今的应用程序已经步入了“认知优先”的时代。 这个说法来自于Progress的CEO 约戈什·古普塔,他表示智能应用程序需要具备预告和预测的能力,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他并不是***个这么认为的人,笔者每参加10次演讲,就有6个会涉及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的一些方面。在物联网的未来不久,后端系统将必须去理解数据,因为数据量会变得非常庞大,人类无法自行去理解,必须借助机器来判断哪些数据对业务至关重要,哪些不需要立即处理,哪些会吸引客户,哪些会让客户产生厌恶。 行业观察:这是一个“认知优先”世界 在软件测试中,AI将会被广泛应用,系统通过审查自身,能够发现在构建过程中引入了可能会破坏软件的错误。使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测试,使系统根据它从以前的缺陷中学到的东西来进行测试,并排除故障。 应用程序必须变得智能化,理解用户喜欢使用哪种设备与应用程序交互,了解用户的偏好,并向用户提供精准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古普塔表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商业应用程序都在走向智能化,能够预告和预测,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价值。”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会进一步讨论如何打造一个**

业界新闻

831

瑞典能源大臣:积极鼓励清洁能源开发

《国家电网杂志》

记者:瑞典计划在204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发电。瑞典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 易卜拉欣·贝兰:石油曾经是瑞典的主要能源资源,但瑞典并不盛产石油,需要依靠大量进口。那时候石油价格很低,大量使用石油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两次石油危机让瑞典认识到,过度开发和使用,石油早晚会成为**品。要赢得未来发展的先机,必须改变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使用石油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资源紧张导致的物价上涨。 2006年,瑞典启动实施了石油独立计划,并计划在15年内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降低发电成本,实现更多电能存储,并且保证电力系统更具灵活性和更高的可靠性。 记者:具体来说,瑞典采取了哪些措施,���障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易卜拉欣·贝兰:两次石油危机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刻。这种缺油的经历以及使用石油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让我们认识到资源自给自足和清洁利用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我们从心理上很早就有了“弃油”的准备。这种心理上的一致性认同,既来自普通大众,也包括不同政党,这就保证了与清洁能源有关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