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装备看好 船舶业已具率先做强基础

分享到:
313
下一篇 >

当前全球船舶工业正处于金融危机以来*为严峻的时期,我国造船业亦是如此。为应对全球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滑,造船业深度调整的严峻形势,深入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推进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日前主持召开船舶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座谈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出席会议并讲话。

船舶工业仍将大有作为

辛国斌指出,当前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大幅下滑,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严重过剩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市场需求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另一方面,世界船舶工业**陷入困境,除了欧洲造船业凭借其在豪华邮轮等领域的优势,市场份额逆势提升外,日韩等主要造船国均面临生存难题。中国造船业同样面临着较金融危机时期更为严峻的形势,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工业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

辛国斌强调,当前形势下,我国造船业正面临加快建成造船强国的历史机遇。世界主要造船国面临困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国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等均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从长期来看,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船舶工业市场需求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未来新航线陆续开辟、海洋资源开发进一步向深海发展,新船型、新装备的需求仍将层出不穷,海工装备特别是深水装备市场仍将看好,只要我国船舶工业能够经受住当前的严峻考验,仍将大有作为。

“十三五”时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辛国斌强调,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具备了进一步突破、率先做强的基础和条件。在市场倒逼机制下,船舶工业正面临结构调整节点和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亟待培育新动能和新优势。

目前,工信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编制 《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 (2016~2020年)》。辛国斌指出,下一阶段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 《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核心,以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增长、去产能、调结构、补短板、降成本,**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初步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跨越。

加快启动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辛国斌表示,围绕制约做强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工信部将扎实推进以下六项工作:

着力提高科技****力。把科技**摆在行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带动****,切实提高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力。面向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前沿,加强重大基础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前瞻性先导性技术研发,加快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心等高水平**平台建设,推动组建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战略联盟,促进协同**。加快启动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开展大型邮轮、智能船舶、船用低速机、第七代深水钻井平台等研发,推动科技**向并行、领跑转变,有力支撑和**船舶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化解过剩产能。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化政府引导,进一步加强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的监督管理,动态调整船舶行业白名单,加快落后企业产能淘汰退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导骨干企业主动适应需求变化,通过产能置换、退城进郊、改造升级等方式主动压减和转移过剩产能。

着力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将智能制造作为船舶工业管理升级和降本增效的主攻方向,作为破解行业发展困境的主要抓手。夯实船舶精益制造基础,普及数字化、自动化制造。重点实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建设船体分段、涂装、管子加工等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大力推广船舶配套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船舶及配套设备设计、制造、管理、维护、检验等全流程的智能化。

着力构筑中国船舶制造品牌。通过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强化供应链和生产体系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加强产品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进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紧跟市场需求,打造一批技术先进、成本经济、建造高效、质量优良、有较高信誉度的国际知名品牌,并推动品牌产品向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重点配套设备领域**拓展和升级。

着力扶植培育优强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倒逼机制,在大型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用动力等核心配套领域扶植培育一批**能力强、专业化制造及管理水平高的***先进企业和系统集成总包商。在特种船舶、大型渔船及深海养殖装备、内河船建造、高技术船舶修理改装、中间产品专业化制造等领域扶植壮大一批中小船舶企业。

着力提高融合与开放水平。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推动军民协同**,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加快形成船舶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适应新形势,在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特别是海事业调整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引进来和 “走出去”的开放力度,培育合作竞争新优势。结合 “一带一路”构想,积极推进船舶工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鼓励船舶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和全球营销及售后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国际造船规则制定。

会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介绍了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编制情况。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是以产能利用率为核心指标,选择若干影响造船产能实际利用情况的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对指标权重进行设定,形成能够反映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程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介绍了**船舶配套产品推荐目录工作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 业界新闻 首页推荐 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