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尼韦尔那保罗:三十年见证中国航空成长进行时

分享到:
191
下一篇 >

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文系毕业的美国年轻人那保罗成为当时极为稀罕的汉语教师。随着中美建交,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国度徐徐拉开联通外部世界的大门。他的人生轨迹发生奇妙的逆转:作为航空人,三十年见证并参与到中国航空业的进步。

正在举行的珠海航展上,那保罗作为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业务发展总监随时可能被同行、客户拉住说上几句。当这个西方面孔的高个子美国人操着“比英语好那么一点点的汉语”讲述**的航空技术,场景有些穿越,却是他过去三十年生活的缩影。

“有人说我们霍尼韦尔的技术有魔术在,我们总是在超乎想象地服务于客户的需要。但是,我觉得真正有魔力的是中国航空业过去这三十年尤其是*近正在发生的变化。”那保罗说。

在他观察看来,全球航空业正在目睹中国航空业的迅猛发展:从航空客货运市场的迅速增长到公务机、通用航空以及其他更为细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从各型飞机的自主研制到开放国际合作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航空业正在从学习、追随迈向属于自己的航空梦想:自主研发,航空报国。

“改革开放之初,西方公司敲开中国的大门,要做的大量工作是给这个‘封闭’太久的行业补课,然后卖设备,。” 那保罗说。

尽管如此,他仍然非常欣赏那一代的中国航空人,因为那是他在航空职业生涯起点遇到的一群特别渴望学习、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钻研的人。

他始终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航空业仍然沿用苏联式的研制方法和飞机运营思路,与西方企业的合作需要大量的磨合。于是,他和中国客户的技术人员一起在生产现场、试飞现场和办公室学习,对着图片和照片一起讨论。

“霍尼韦尔为不同国家的客户都提供了技术培训机会,但显然中国技术人员不仅**而且是*用功和爱学的。”那保罗说,每隔一段时间再见面,他们都会提出实践中发现的更多问题,我们再一起解决。

“有时候,中国伙伴也会给出特别聪明的建议,对我们的飞行验证等方面都很有启发。”那保罗说。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航空业从过去的学生变成了真正的合作伙伴。国际航空巨头霍尼韦尔与中国航空业的合作在领域和模式上也都有了拓展。

“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视中国企业为合作伙伴,带来我们的技术、方法,共同把握机会。”那保罗说,

从美国到中国,从汉语教师到航空业者,“中国女婿“那保罗在三十年间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几乎每一步都刻上了“中国印记”。

“我对不懂的事情很好奇,想去看看,去学学。在美国还很少有人学习汉语的时候,我就爱上了这个语言,现在汉语好像比英语还好上那么一点点。”那保罗说,是航空和中国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年轻。

一架飞机和配套技术的研发周期非常之长,飞机的寿命更可能延续二三十年。航空人做的事情,不能只从商业利益考虑、为自己考虑,而是为了很多人的生命**做长久的考虑和保障。

“你的整个职业生涯很有可能只会负责一两架飞机的项目,你要坚持对它负责,维护它的生命,保障它的**。想想这一切,你愿意吗?”他说,自己经常会这样问那些有意投身航空业的人。

“航空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需要对它有特别感情的人,尤其是那些愿意长久付出和热情的人。”那保罗说,投身航空三十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你可能感兴趣: 机械装备 霍尼韦尔 飞机 美国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