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汉造瞄向市场话语权武汉工业产值一月抵一年

分享到:
216
下一篇 >

一场拉锯近10年的谈判长跑终于在武汉开花结果。今日,欧洲汽车巨子雷诺与东风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共建年产15万辆汽车生产基地。

新基地的*初选址,武汉并非**。但随着东风攀上全球500强第146位的新高度,项目不断在汉落子,吸引了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中国车都”的吸附效应,已不容雷诺犹豫。

半个月前,全球头号挂车制造商德国***公司,与东风共建的新基地在汉正式投产。作为其欧洲之外的**非本土工厂,合资公司总经理安德烈·***满脸向往,“来自全球资源,面向全球市场,新武汉造就是全球造。”

除了轮胎,汽车制造武汉全覆盖

每一个工作日,就有3831台汽车从武汉发往**,数千亿采购订单揪住了全球供应商的心脏。不久前,武汉开发区统计,车身上的近万种零部件,除了轮胎,武汉供应商已经可以全覆盖。

一桥之隔的江夏,上海通用汽车工厂即将投产。作为其辐射华中、西南的主要“桥头堡”,武汉基地的建设牵动高层。今年8月,上任不到10天的上海通用新总经理王晓秋,外出调研的首站选择了武汉。

至于东风雷诺,东风公司的定位,不仅是面向国内销售,还会让合资产品走出**,创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基地。

未来,武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值超3500亿,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研发设计、基础材料,中游零部件制造及整车制造,下游汽车销售及服务。整车与零部件产值关联度由现有的1:0.47提高到1:0.8,超过**平均规模比例1:0.7。

在日本学习工作15年后,蒋映中博士回到武汉,到东风技术中心做汽车电子电器专业的牵头人。

眼下,他的团队历时1年多开发的控制系统,能在经济型和中级车上,装上电动座椅记忆功能等**车配置,电器系统的顶层设计,也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我很庆幸,能参与到武汉汽车产业*好的时代。”

下一站:做中国的“沃尔夫斯堡”

沃尔夫斯堡这座不到20万人口的德国城市,因大众汽车总部而全球知名,当欧洲金融危机震荡时,依靠强劲的出口和全球化市场,大众汽车逆势迎来史上*好时刻。

武汉西南大门这片202平方公里的区域,下一站的目标,就是做中国的“沃尔夫斯堡”。

这里集合了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法国雷诺、美国通用、日本本田,这里有东风的合资车厂、自主品牌乘用车工厂,正朝着300万辆产能规模之路前进。

今年1月,东风与瑞典沃尔沃公司结束七年谈判,共同组建东风沃尔沃公司,股比安排,东风比沃尔沃多10%,产品品牌只打一个——东风。

业界曾有多种猜测,主流观点认为,**车挂沃尔沃标识,低端车挂东风的标识。“没想到东风把品牌统一了。”一位汽车业观察人士如此评价东风的“强势”。

过去,中国汽车企业合资通常股份各占一半,由于核心技术被外方掌控,要么全部采用外方品牌,要么采用双品牌。东风终使沃尔沃让出百分之五的股权,不作大股东并放弃沃尔沃品牌,“这实际是国际汽车界对中国车企实力的认可”。

对此,东风公司总经理朱福寿给出了一个年度关键词:话语权,“就是在国际合作中把话筒更牢固地掌握到东风手中。”

十大产业造就十条“全球通路”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看来,如果一座城市成为一个行业的国际枢纽,就掌握了一项“全球通路”。一座城市拿到越多区域通路、国家通路、全球通路,就越可能成为区域中心、国家中心,乃至全球中心。

汽车产业是武汉的全球通路之一。但武汉的通路不止于此。

这一年间,除了汽车产业发力,面向下一代移动互联技术的联想产业基地投产,南车、北车会师……,武汉的“全球通路”正在增加。

今年是武汉提出“工业倍增”计划的第三年。**年,武汉“工业倍增”吹响冲锋号;**年,明确了“四大板块”的战略布局: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今年,“新武汉造”勾勒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打造“十大产业链条”: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和医药产业、家用电器产业、精品钢材及深加工、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时尚消费……

到201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优势主导产业将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0%以上。这不是“新武汉造”的愿景,而是“新武汉造”的目标。记者冯欣楠

武汉工业产值一月抵过去一年

“新武汉造”光大城市工业血脉

本月,武汉单月工业产值预计可破1000亿元,相当于10年前一整年的水平。昨日,武汉市经信委主任余信国介绍,2002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而10年后,武汉市工业产值已突破万亿。

经过3年“工业倍增”计划,武汉工业开始由“量变”走向“质变”。比如,武汉已集中了20余个汽车品牌,“原来一些请都请不来的汽车配件厂,现在不请自来。过去产业链条‘缺心少肝’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吃的泡面、喝的汽水、开的汽车、坐的地铁、穿的衣服,许多都烙着“武汉造”的烙印。*近,联想武汉基地开始投产,在不久的将来,“武汉造”手机、平板将行销全球。在有些方面,武汉制造已经达到**先进水平,如无人机、北斗卫星导航、3D打印等。

余信国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造”的内涵几经更替。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和地方在汉投资了一批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就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武字头”,如“武钢”、“武药”、“武塑”、“武肉”、“武锅“等,有20余家,当时一大批“武汉造”叫响**。后来这些“武字头”企业命运各异,有的做强做大了,另一些则消失了。近9成已“改名换姓”,或是改了名称,或是改制为民企。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武汉又涌现出“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希岛冰柜”、“长江音响”、“红山花电扇”等一批家用品牌,但这批“武汉造”很快便衰落了。

余信国分析,老“武汉造”之所以失去优势,有自身的原因,如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也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原因。“前30年国家经济战略是外向型的,武汉比起沿海城市,毕竟多了1000公里的距离。”

他说,老“武汉造”的衰落,给武汉人带来了情感上的失落,但应该理智地顺应市场规律。通过政府之力,勉强重现其辉煌是不可行的,也没有价值。老“武汉造”的荣耀已经过去,应该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余信国表示,“工业倍增”走向深入,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会不断有新的“武汉造”出现,“武汉造”的概念将会有新的内涵。

“在产业全球化分工的大背景下,‘武汉造’将更加兼容并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要产地在武汉的,均可以称作新‘武汉造’。”

在空间布局上,武汉的工业已几经优化。“新中国成立以前,武汉工业主要分布在汉阳,以汉阳铁厂、兵工厂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分布在武昌,有钢铁、造船,硚口也一些轻工业,如日用品、纺织等。过去都在中心城区,如今,武汉的工业正在向新城区迁移,基本形成了三环到四环之间的工业带。前不久,武汉规划了‘光车空港(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个工业发展区,在未来6年,每个发展区都将产生5000亿-10000亿的工业产值。”

由此,武汉工业开始显现“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带动辐射作用。他举例,新洲区钢结构加工业发达,带动了邻近的团风县也发展起这一产业。

你可能感兴趣: 3D打印 市场行情 家用电器 轮胎 汽车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