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航天 前路还长

分享到:
88
下一篇 >

    继不久前人类探测器**成功着陆彗星表面并传回数据之后,近段时间,全球航天界又频传捷报。先是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在绕地球飞行两圈后,以“**”姿态降落在太平洋上,人类**艘以深空探索为目标的载人飞船**试飞取得成功。紧接着,美国太空总署发射的“新视野号”机器人探测器,在花了9年的时间、航行了48亿公里后,于凌晨4点从休眠中转醒,开始人类**的冥王星探测工作。

    在中国航天领域,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几天前,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200次发射,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完成双百次宇航发射的国家。

    在人们为这些航天事业进步特别是中国的航天战绩感到高兴时,有少数人泼冷水:“美国的探测器真是牛。我们的‘兔子’呢,怎么不蹦跶了?”“人家都到彗星了,我们还在围着月球转,有啥可得意的?”……

    尽管“泼冷水”的言论既不客观也不尊重历史,但是对于这种时不时就会冒出来的观点,我们也并不拒绝,相反,它还可能成为鞭策前进的动力。在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路上,需要这种“动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如今有了“**火箭”200次发射的成绩,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按照既定规划稳步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不过*初吸取和借鉴一些航天先行者的经验,并没有影响走一条独立自主发展航天的路径,更非自我贬低的理由。

    从历史上看,较之发达国家,我国航天事业技术基础非常薄弱,发展时间也较短,还不到60年。如今航天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居世界前列的美国,其航天事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近百年。在我国航天事业起步时,国家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老百姓还没能吃饱肚子,所以能用在航天上的经费少之又少。即使是现在,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在航天上的投入仍不算多。

    正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顶住国外技术封锁的压力,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筚路蓝缕无私奉献,以*短的时间、*低的成本、*高的效率、*稳的质量,在浩瀚宇宙中蹚出了一条中国之路。正如一位航天老专家所说:“我们是用修1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修了一条38万公里长的奔月之路。”

    航天人也常常形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履薄冰”。航天工程是高风险、高难度、高成本的重大科学实验活动。即使是空间技术***的美国,也先后出现了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罹难的悲剧。就在近期,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英国商业载人飞船“太空船2号”又接连发生坠毁事故。

    对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却始终严谨细致的中国航天人,我们应该抱以宽容。让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对航天事业有了深入了解,就越体现出热爱和宽容。就像今年1月底嫦娥三号“玉兔”月球车发生故障时,网友纷纷留言为“玉兔”鼓励加油,希望它早日恢复“健康”。

    “前路还长,远处青山无数。”借用一位年轻航天人的话,中国航天要追赶的路还很长,在路上不骄傲自满,也无须妄自菲薄,要做的就是跟困难“死磕”。对于在艰苦卓绝中奋力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事业,不妨少些苛责,多些理解和鼓励。 吴月辉

你可能感兴趣: 机械装备 飞机 美国 首页推荐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