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的先头**:机器人的强势崛起

分享到:
点击量: 198370

  2013年伊始,务工人员与家人团聚后,都陆续的奔赴郑州、深圳等地,打算到富士康找份工作,好好的干一年,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暂停招工”的告示。年初的一则新闻《富士康暂停招工百万机器人将引发就业问题?》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不禁发出疑问:往年都是用工荒,今年怎么成了暂停招工?正如新闻题目所说,其实,都是机器人惹的“祸”·····

  经济危机催生工业**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全球经济萎靡不振的背景下,美国提出了“新工业**”,欧洲提出了“再工业化”,中国提出了“重点扶植7大战略新兴产业”。英国经济学家保罗麦基里认为,以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为基础,“数字化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即将到来,而“数字化智能制造”的主体就是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基本沿着两个路径在发展:一是模仿人的手臂,实现多维运动,在应用上比较典型的是点焊、弧焊机器人;二是模仿人的下肢运动,实现物料输送、传递等搬运功能,例如AGV搬运机器人。随着微电子、新材料、控制、传感交互等新技术的发展,通过软件优化,机器人的功能将更加强大。

  如今,人们享受着第三次工业**带来的各种实惠:通过物联网应用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通过3D打印,人们可以打印出各种想要的物件,尽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但人们对它未来的发展却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在渐渐的替代着广大一线工人。其中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使用尤为明显,一个机器人能代替至少5名工人的工作量,而且从工作效率和质量方面都有大幅的提高。如今,我国人口红利已进入减弱期,伴随制造业的升级,这些代替和武装人工甚至**技术人员的工业机器人,愈来愈受到市场欢迎。或许,我国制造业大规模研发制造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富士康事件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

  中国特色的工业**现状

  在中国南方城市东莞的一座工厂里,一排排的长方形箱子看上去如同宇航员的休息舱。这24台日本造的针织机属于香港美罗针织厂旗下的这家工厂,不久还将再配备4台。这家家族公司为这些机器总共花费了180万美元。

  只有两名工人操纵着一行行排列整齐的机器,这样的工厂与中国制造业的典型形象格格不入。在广东这个工业省份的其他工厂,通常能见到成千上万名工人在工作台上埋头苦干,生产包括iPhone和跑鞋在内的诸多产品。

  但这家工厂展现出的自动化面貌正是象征着中国的工业**,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状况的变化和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一方面,延续30年的一胎政策致使劳动力短缺;对工人的争夺十分激烈,以至于雇主不得不年年加薪15%-20%试图挽留;很多中国年轻人日益倾向于在餐馆和商店工作,而不是枯燥的生产线。由于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问题可能趋于恶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中国,14岁以下人口所占比重从十年前的近25%降低到现在的不足20%;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开始迈入第三次工业**,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日渐取代了密集型的劳动力生产模式,而我国作为密集型劳动力大国,国内工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也变得水到渠成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正体现了这一点。

  如今,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是保持中国工业基础的竞争力的一条途径。机器人能提供稳定的高效率与高质量的产品,尤其在生产节拍高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恶劣的环境中,人无法取代机器人。市场日益全球化,不使用机器人,难以提高竞争力这样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接受,曾经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不需要机器人的观念正在改变。从年初的“富士康暂停招工事件”中可以看出,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对劳动力市场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可以说,第三次工业**的影响已经通过机器人来到了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