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升级的信号 “机器人”萌生

分享到:
点击量: 198298

  春节过后,富士康部分厂区一改往年大规模招收普工的状况。有猜测称,这与iPhone5销量下降有关。另一种解释则印证了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此前的发言——到2014年装配100万台机械臂,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并在数年内通过自动化消除简单重复性的工序。

  和富士康一样,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谋划或正经历着一场“机器换人”,将机器人引入日常的生产、加工中。当下,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问题的出现,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机器换人”提高效率的新选择

  截断、传递、冲压、成型、检测……在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晋亿实业有限公司的弹条车间,生产线上的机械手重复着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根通红的钢条十几秒之内就变成了高铁扣件的零部件。

  2012年,晋亿实业从德国引进弹条自动化生产线。凭借这一“机器换人”,公司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用工人数,同时机械手的定位误差只有0.1厘米,**度较人工有了大幅提高,产品**率降低了30%以上。

  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嘉兴的许多企业里。对天之华喷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坚强来说,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是他*舒心的一个春节,因为既不用担心节后用工荒,也不用愁产品销路。而这一切变化都缘于企业实施的“机器换人”。2012年,天之华从日本引进了24台自动化涡流纺纱机,加上前道引进的德国进口设备,如今每6台纺纱机只需要1名工人看护,工厂开足马力只需51名员工。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之后,也更愿意留下了。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不少政策意见鼓励以设备投资为重点的有效投入,调动了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不少企业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以海宁经编行业为例,该行业**经编机已经从2009年的2094台增加到了2012年的3028台,数码家纺织机也从2009年的665台增加到了1100台。

  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达457.04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1.57%。“在工业生产中,人类有体力的极限,而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水下、高温等工作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机器人的表现比人类更稳定、更**;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近几年不断上升,这也使企业不得不转而依赖机器人。”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器换人”产业升级的新抓手

  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是提高效率的妙招,更是应对缺工的良方。而对政府来说,它也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浙江省经济工作会议中,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浙江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机器换人”,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今年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李卫宁也提出,嘉兴要破解发展困境、提升区域竞争力,必须突出抓实“腾笼换鸟”、“机器换人”、成果转换三件大事。

  如何从政府层面推进“机器换人”?目前我市各地都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作为全省20个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之一,海宁市已经率先启动“机器换人、强工增效”三年行动。“是一个‘345’的概念,让3个人完成过去5个人的工作,然后拿4个人的报酬。”海宁市市长戴峰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海宁正在进行的这场“机器换人”行动。

  目前在海宁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旧占较大比重,如纺织、皮革、家具三大产业就占到全市制造业总量的近一半。同时在这些行业中,普遍存在设备投资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海宁的皮革、服装和袜业设备投资占比均不到行业投资的10%,而这些也造成了海宁亩均产出不高。据介绍,2011年海宁每平方公里GDP产出7589万元,远低于杭州萧山区的10187万元。

  正是看到这些差距,海宁提出了“机器换人”三年行动,选择亩(人)均产出小、技改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推广,具体产业包括家纺、太阳能光热、金属制品、机械电子等。该市打算每年确定50家试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这些企业以装备改造为重点,通过低端换**、机械换数码、单台换成套、人工换智能这“四换工程”,推进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生态化的机器改造。

  目前,市经信委也已着手为推进“机器换人”制定相关方案和政策。嘉兴学院副教授周振峰是市工业领域生产**务促进中心的一员,曾有多年服务企业的经验,*近他也在为推进“机器换人”而奔走。他表示,推进“机器换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在强调设备投入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关注人的问题,“设备购买时的选择,购买后的调试、使用和日常维护,这些都对企业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换人’更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

  “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新机遇

  “机器换人”,对一部分企业来说,是一种改造的手段、升级的措施;而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工业制造步入机器化则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和无限的发展空间。

  对大多数人来说,机器人的形象多数来自科幻片,是一种长得像人的机器。然而事实上,具有人体形状的机器人在现实中还很少,目前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主要是一些机械手、机械车等辅助工具。它们的基本形状就像人的手臂,如果拿着焊枪就能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

  目前他们企业主要设计生产销售6关节自由度机器人整机,服务客户主要是机械制造类企业。

  在公司的检测车间里,有12公斤、20公斤、30公斤、60公斤等多个型号的6关节机械手臂正在不间断地进行各种运转检测。“这几个型号的产品,都是我们去年自行研发设计生产出来的,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进行修改和完善,目前产品质量已经比较稳定。”郑星白说,目前公司每月可以生产机械手臂30万台。

  一边致力于产品研发设计,另一边瑞宏的市场开拓也毫不放松。在重庆、广东、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举办的机械展上,都留下了瑞宏的身影。“现在来洽谈的企业非常多,大家都对工业机器人十分感兴趣。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从**产业、特种行业向一些低端产业普及,市场空间是十分巨大的。”郑星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但在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过程中,瑞宏也碰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机器人行业涉及力学、工业设计、电子信息、软件、系统集成等多个学科,技术门槛较高,企业需要投入较大财力、物力培养或吸引人才。此外,国内的**制造业起步晚,特别在精密机械方面,与国际水平尚有一定差距。郑星白坦言,核心部件依赖进口,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也影响到了市场销路。

  用“机器红利”接替“人口红利”

  新春伊始,一个悄然出现的变化是,年年都闹的“用工荒”喊得似乎没有往年响了,它几乎要被另一个更强的声音淹没,那就是“机器换人”。用1台机器代替10个流水线工人,而且效率更高、质量更稳定、生产更**、成本更低,这样的案例报道频频见于报端。过去几年来,不断提高薪酬、大打“温情牌”并没能化解“用工荒”,现在“机器换人”的热潮则让政府和企业思路一新。

  发生在嘉兴一家家企业的悄然变化,正见证着中国工业战略的重大转变。

  很多财经媒体都在绘声绘色描绘着这样一幅壮阔的工业图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承接全球第三次制造业大转移。中国的农民工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将十几个细小到肉眼几乎看不清楚的零件快速安装到一寸见方的线路板上,他们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每个月工资不过数百元。相比之下,那时候的机器可用“昂贵”来形容。以纺织行业为例,一台日本原装进口的数控织机要35万至45万元,每年还需2万至3万元的维修成本,测算下来大概需要5至7年才能收回成本。对成本的**计算,让企业主们选择了价格低廉的“人”。

  据说浙江宁波的一家日资企业宁愿用布盖住一台很先进的插件机,也要雇用中国年轻的女工来手工插件。原因很简单,这台机器很贵,要几百万元,而女工很便宜,每月工资不过一两千元。我本人也曾亲自参观过一家韩资企业,其自动化率非常高,车间里满是机械臂,但这家企业在其中国工厂里却没有采用这套自动化设备,而是雇了数千工人,同样是因为中国劳动力充裕,并且人工成本仅为韩国的几分之一。这都说明,企业是否用机器换人,并不在于有没有这样的技术,而是因为过去“人”一直比“机器人”便宜。

  但是自2004年之后,这一现象开始逆转。由那年开始,“民工荒”席卷珠三角、长三角,并且愈演愈烈。供需关系变化,让中国工人的价格日渐上涨,与十年前相比已经翻了将近三番。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技术的进步,机器的价格却开始跌落。现在,一台国产电脑横织机,价格一般在8万至15万元,1至2年可以收回成本。更重要的是,比起那些不愿加班、要求多多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机器人24小时任劳任怨,也不会要求加薪。

  显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机械化和自动化将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机器人*终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专家指出,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的“人口红利期”,在2015年前后将宣告结束。而用“机器人”打败“人”,正是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的基础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许多美国企业家,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导致其国内产业空心化和诸多社会弊病,都在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发展**制造业,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在这“新一轮科技**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果赶不上,其经济崛起进程很可能被中断。过去,中国在“机器换人”方面落后于西方很多年;未来,只有加速进程迎头赶超,用“机器红利”、“头脑红利”来接替“人口红利”,中国制造才能确立新的竞争优势。因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占领了高技术和**产业的“高工资国家”,总是会打败技术落后的“低工资国家”,就像当年英国人用纺织机打败中国和印度的手工织品一样。

  2010年,全球*大、效率*高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大搬迁,被视为中国中低端制造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标志性事件。去年8月,富士康宣布未来3年将在组装工厂中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样**象征意义。如何抢占先机?如何决胜未来?每家企业都应该从这股方兴未艾的“机器换人”热潮中读懂产业升级的信号。